記者:根據您掌握的情況,預計2014年的風電發展情況如何?
易躍春:隨著基數的增加,2014年棄風率下降速度難以超過2013年。特高壓通道雖然擬建12條,但是建設和投產有周期,最近一兩年還不能全部發揮作用。
當某一天棄風率不超過5%的時候,我國棄風問題也可以算是基本解決了。為了解決棄風所付出的代價遠遠高于棄風本身的損失時候,就沒必要再苛求這個數字了。
2014年是風電“十二五”規劃中期年,也是實現2015年全國風電裝機1億千瓦目標的關鍵時期。從當前全國風電項目儲備、建設運行情況來看,“十二五”風電發展目標在今年年底基本就可以完成。
同時也應該看到,海上風電“十二五”規劃的500萬千瓦裝機目標難以完成,預期只能完成100~200萬千瓦。
記者:您覺得目前我國風電要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易躍春:風電“十二五”規劃的完成情況較樂觀,但“十三五”情況應引起大家的重視。“十三五”風電發展規劃開始研究,初步計劃2億千瓦裝機,但具體方案需進一步落實。“十二五”三北地區風電由于限電原因,沒有實現當時的規劃目標,得益于中東部沿海和內陸地區分散式風電項目的發展,整體才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速度。今后,一方面要進一步摸清內陸地區開發風電的潛力和規模,釋放開發潛力;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和加強三北地區風電消納能力研究,為提高風電開發規模提供消納市場空間。
關于補貼問題,201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的報告里也釋放出了一個信號:逐步降低風電成本,力爭2020年前實現與火電平價。這意味著風電行業要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和優化成本,提高自身經濟競爭力。另一方面,社會也應合理考慮發電項目在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成本,給各類成熟電源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