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梁和寬灘山項目已完成測風、土地勘探,計劃‘十二五’末‘十三五’初建設。”史玉寶說。
目前,風電產業已是玉門的首要產業,新能源已占到當地固定資產投資比例的三分之一。據玉門能源局估算,投資一個1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風電場,政府需要投入8億~9億元。
然而,對于玉門過度依賴風電產業轉型模式,亦有學者表示擔憂。
蘭州大學一位長期研究新能源的專家告訴記者,國內風電企業微利已是不爭的事實,玉門寄托風電替代石油拉動地方經濟,但風電對于地方經濟的帶動到底有多少值得檢驗。此外,玉門之所以陷入石油枯竭的危機,很大程度上和過度依賴于石油產業,產業結構單一有關。如今玉門選擇風電作為替代產業,依靠單一的風電產業轉型,是否又會陷入“一風獨大”的循環夢魘?
上述學者介紹稱,風電項目投資額度巨大,國內許多地方的風電項目建起來后,能夠滿負荷運行并盈利的很少,面臨著微利或虧損、電網配套低等諸多限制。
實際上,玉門市政府已經意識到了“一風獨大”潛在的危機。史玉寶表示,玉門不僅僅是依靠風電產業。僅新能源方面,除了風電,還布局了水電、火電、光電、生物質能發電等項目。
據玉門市委宣傳部提供的資料,在產業規劃和布局上,玉門市目前形成了“一區三園”,即玉門市經濟開發區,玉門—酒泉循環經濟產業園、新能源產業園、石化工業園。
“不能說只有風電,我們還有很多板塊,比如循環經濟產業園、煤化工產業、新能源裝備制造,以及圍繞風電的相關產業。此外,雖然面臨石油資源枯竭的問題,但石油產業目前還是玉門的主導產業。”史玉寶稱。
記者手記
玉門:一座城,兩種命運
每經記者 張靜 發自甘肅玉門
2月19日,玉門,晴天微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二次來到這座西北小城。
玉門汽車站所在的區域位于鐵路以北,當地人習慣將之稱為 “新城”,因為這片區域多是在13年前玉門市政府遷至這里后新近開發的,政府機關單位和一些城市基礎配套設施均位于此,馬路平整視野開闊。
伴隨著玉門遷城,吸引了不少外來人口前來“做生意”,43歲的馬師傅就是其中一個。馬師傅原為甘肅臨夏人,幾年前和家人來到新的玉門市,跑起了出租車生意。
談及當初來玉門的選擇,馬師傅非常滿意,“別看玉門人少,但我們每天拉的生意很不錯”。
對于玉門目前的發展,當地政府也頗為滿意,指著玉門市政府前面的人民廣場以及遠處的人工湖,玉門市委宣傳部相關人士向記者感慨道,這里以前就是一片戈壁灘,現在都發展起來了。
“這幾年玉門市發展挺快的,對于縣級市而言,城市建設算是不錯的了。”上述宣傳部人士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