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銳風電今年共注銷或轉讓子公司15家,其中8家為海外子公司,海外突圍失敗經歷了上市之初的野蠻擴張,華銳風電(601558.SH)開始進入痛苦的調整期。
據統計,華銳風電今年共注銷或轉讓子公司15家,其中8家為海外子公司,而這也意味著,華銳風電海外突圍之路的失敗。
雖然華銳風電2013年業績還未公布,但其今年巨虧的事實將無法避免,連續兩年的虧損讓華銳風電戴帽成為定局。
同時,前董事長因為財務造假受到上交所的公開譴責,這又將影響到華銳風電來年的非公開發行。可以預見,缺少了非公開發行股份這一融資方式,華銳風電扭虧保殼之路將更加艱難。
“兩海戰略”折戟
12月17日,華銳風電公告稱,將向天津臨港港務集團轉讓全資子公司天津華銳100%,轉讓價款為6342.72萬元。
資料顯示,天津華銳成立于2010年2月,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截至2013年9月30日,天津華銳凈資產為5777.24元。然而尷尬的是,天津華銳在2012年和2013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均為0元,這也意味著,天津華銳在近兩年的時間處于停產狀態,并未開展經營活動。
據了解,天津華銳的設立是為了發展公司的海上風電項目,但是,海上風電項目前期投入太大,輸電電纜、中繼站等設備,較陸上風電項目成本高出許多。“國內風機在陸上使用都不太穩定,海上風電站所需的技術條件更高,目前難以實現。”華南一名風電行業分析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華銳風電為了推行海上風電,在國內多個港口城市設立子公司,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轉讓天津華銳也是之前盲目擴張的后果。”上述分析師介紹。
與海上風電戰略一樣,華銳風電的海外風電戰略也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事實上,華銳風電是在2011年的時候提出“兩海戰略”,其目的在于發展海上風電、并擴展海外市場。
2012年年報顯示,華銳風電2012年全年實現海外銷售4.72億元,占公司銷售收入的比重從2011年度的不到1%提升到超過11.83%。201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海外銷售5.85億元,同比增長108.2%,占總營收的42%。今年三季報則未顯示海外銷售額。
海外銷售的增長也隨之帶來成本的攀升。2012年,其海外銷售成本達到4.76億元,超過同期銷售收入,今年上半年海外銷售的成本也達到5.46億元。
無奈之下,華銳風電采取了一系列海外市場收縮動作。今年7月,華銳風電公告稱,將注銷華銳風電在美國、比利時、意大利、加拿大等地的四家海外子公司。而在今年4月,華銳曾注銷在英國、波蘭、羅馬尼亞、澳大利亞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