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中國風電行業經歷兩場大事故,由于風力發電設備電壓不穩造成脫網,并引發人員傷亡,事故讓國家能源局對風電設備并網有了更嚴格監管,并收緊對于風力發電項目的審批。另一方面,經過數年飛速發展,國內風電市場也已趨于飽和,風電市場發展政策的支持力度似乎遠沒有預期般樂觀。2011年之后,包括風電在內的多種新能源投資皆陷入行業低谷。
2007年之后的風電投資熱潮因政策和市場多方博弈出現“棄風”現象。
“顯然,依靠高層政府政策路線的韓及其領導的華銳風電,立即面臨嚴峻考驗。”2013年5月末,A先生嘆息道,“如果僅僅如此,華銳風電也不至于落得如今局面,在韓發展其政府路線時,其對上下游供貨商的態度卻是另一番光景。其認為在中國做市場,最重要是搞定政府資源,只要把自己做大做強,供貨商等客戶會像蒼蠅盯著蛋一樣,會到處求企業合作,自動送上門,而自己則掌握各種主動權,但其忽略了對上游供應鏈的控制。”
所以在華銳風電與政府高層關系日漸親密的同時,其與許多上下游客戶間頻生睚眥,許多供貨商都對其故意拖壓貨款、刻意壓價等行為頗為不滿。
2011年,國家有關風電政策立轉,而其與供應商關系亦令華銳風電雪上加霜。當年3月,華銳風電拒收美國超導依照訂單合同準備的部分風機電氣部件。隨后,美國超導向北京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要求華銳風電支付未付貨款及違約損失。9月,雙方矛盾升級,美國超導就知識產權及軟件源代碼起訴公司。
此前,美國超導一直都在核心技術方面幫助華銳風電發展,而后公司則被告雇傭超導前員工盜取技術。
華銳風電此舉不但得罪合作伙伴,還讓公司名譽一敗涂地。有傳聞稱正因為如此,不但使華銳與超導方面合作的數個大項目因此叫停,巴西、歐盟的公司也都避開和華銳合作。
顯然,因為公司與所有供應商的尷尬關系,其最初認為只要拿錢就能買到的東西,而且簡單認為只要華銳風電發展了,供應鏈上就有更大發言權。然而事實卻是隨著市場分散,供應商對華銳的依賴性逐漸降低。這樣的失誤加之2010年,韓對市場形勢的錯誤預估導致高庫存、高應付賬款,使2011年之后的華銳風電隕落成為必然。
90元發行價背后的狂熱推手
2011年,對于華銳風電而言頗具戲劇性,以兩市最高價IPO,在各種不利環境影響下,業績卻一落千丈。
“扛過去也許能到春天。”A先生也選擇在此前后離開韓的團隊,“韓還單純地以為有關政策叫停是短暫的。但上市企業不但要維系基本面,更要學會資本市場的邏輯。”
“正如許多利用虛增利潤造假財務的上市公司一樣,其最初目的或許并非想造假,而是當企業出現問題,其希望渡過難關,預期中的美好局面便會到來,到時彌補造假的窟窿,但現實往往等不到美好局面到來,便因窟窿越來越大而失控。”5月30日,深圳一位資深保薦人代表向本報記者解讀公司虛增利潤時坦言。
無論如何,從90元發行價的瘋狂,到如今僅剩5元左右的股價,恐怕每個人都對此產生疑問,發行之初,難道幾乎馬上到來的行業逆轉就沒人警示?就算沒有之后的行業遇冷,以華銳風電當時的態勢,即使“盛極”,但90元/股的發行價格也的確遠超過預期。
更令專業人士尷尬的是,本報記者查閱分析其招股價格和專業詢價研報發現,對其風險提示多集中在風機質量問題,而對斯時正待轉變的政策風險只字不提。
“要知道對于此類依靠政策投資導向的行業,政策才是最大風險。”上述深圳資深保代人士坦言,同樣事件也曾發生在高鐵投資行業。拋開政策風險不談,斯時誰是讓華銳風電發行價推高至90元的罪魁呢?
2010年12月27日,由安信證券承銷的華銳風電在北京拉開路演序幕。隨后頭頂“風電龍頭”光環的華銳風電頗受機構熱捧。京滬深三地路演后,超過60家機構給出報價,保薦人安信證券公告的機構初步詢價區間高至80元至90元。
獲配結果的公告顯示,拉高華銳風電發行價的最大功臣是券商自營部門。有關數據顯示,60家有效報價機構中,共有24家證券公司,平均報價90.44元,14家基金公司平均報價80.33元。
將發行價推至最高點的是長盛基金,長盛旗下4只基金報價均高于90元。長盛積極配置債券、長盛中信全債指數增強債券、全國社保基金405組合均給出96.5元的高價,全國社保基金603組合報價90元。 事實上,長盛基金風電研究員楊培龍給出的詢價范圍則為73.3元-87.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