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敗蕭何
“該來的總會來。”華銳風電2011年涉嫌虛增利潤的自查結果公布后,作為公司曾經的核心人士之一的A先生并不覺得意外,憶往昔,華銳風電那烈火烹油、鮮花著錦般的高成長故事背后,的確隱藏太多秘密,這些都和一個人息息相關,那便是韓良俊。
“一開始,作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和核心經營者,韓對華銳風電的經營定位就已為其今日的衰敗埋下伏筆,韓的經營模式走的就是一條不成功便成仁的獨木橋模式。”5月30日,作為韓昔日的統一戰線伙伴,A先生談及其作風
對于外界而言,華銳風電創始人和董事長韓俊良,至今仍是個謎。
2010年中,華銳風電IPO申請上會之時,一度因“華銳風電對企業‘無實際控制人’事項需進行進一步說明”而被取消上會資格。
實際上,公司都知道韓俊良才是真正的“老大”,有內部人指其堪稱“獨斷專制”的“鐵血君王”。
2004年,兼任大連重工機電設備成套有限公司(下稱大連重工)總經理時,極富遠見的韓,買下德國富蘭德(Fuhrlander)FL1500系列風機的生產許可證。之后,其便趕上國家大力支持新能源行業發展的“春風”。
華銳風電橫空出世完全得益于韓的獨到眼光。
2011年,華銳風電直接競爭對手金風科技有關負責人士談及被超越時,曾不無感慨地回憶道,“2005年,國家曾鼓勵風電兆瓦級機型研發,但并未明確選擇1.2MW還是1.5MW。金風科技在二者間徘徊選擇前者。但事實證明1.5MW風機正對五大電力集團的胃口。”2005年底,由韓主導推出的第一款風機便是1.5MW的機型。
為此,金風科技方面不得不將1.2MW臨時改變方針研制升級為1.5MW。僅這一過程便耗費三年,遠遠落在華銳風電之后。
“華銳風電短時間內崛起的背后,有諸多政策因素成為關鍵。”A先生向本報記者透露,兩個關鍵性政策對華銳風電起了決定性推動力——國家發改委曾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否則風電廠不允許建設,這讓華銳風電獲得發展機會,而風電特許權招標中對大功率機組的青睞,則讓致力于發展大功率風機的華銳風電拿到眾多風電設備大單。
為何韓在每次有關政策的出臺期間,都占得先機?知情人士透露,這和韓的性格及其經營方針密切相關。
韓在兆瓦級風電市場搶占高點后,隨即采用低價戰略。在歷次國家特許權項目中,低價都是中標的重要原因。憑借低價及其他不為外界所道的原因,2007年后的三年風電市場大發展中,華銳風電攻城掠池成效明顯。
“華銳風電在三年內獲得巨大發展,關鍵不在于其產品的優異性能,更多在于韓俊良煞費苦心所維系的政府關系。”A先生評價道,韓俊良把主要精力定位在建立與政府高層的關系上。
曾在國企歷練數年的他,深諳政策和政府資源之道,其從華銳風電創立之初,便將此作為公司發展根本。
“韓的政府高層路線在國家大力促進風電發展那幾年,確給企業帶了實打實的利潤。”A先生透露道,與其邊走高端路線相配合的,是其“膽大”“敢干”的性格特性。
作為華銳早期重要供貨商,幾乎和它對簿公堂的瑞典軸承巨頭斯凱孚(SKF)公司,在與韓接觸前,其實在風機行業并無所建樹,此前其軸承主要用于傳統行業,在韓找到SKF希望其供應風機軸承后,本來以往斯凱孚應用于新領域的產品均需重新開發,經歷必要的試驗檢測流程后方可商業化,而韓卻表示沒有等待時間。他親自給斯凱孚高層施加壓力促其盡快交付,完工時間比行業平均費時縮短一半。僅2008年,斯凱孚即為華銳供應1500套軸承,2009年超過3000套。
或許是有了高層路線的輔佐,承包項目后,其“不計代價”的性格使得華銳風電前幾年利潤猛增。
2007年,中國政府決定啟動首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外資風機原本是上上之選。而這樣的項目對于國內風電企業而言幾乎不能完成,因為海上項目對風機可靠性要求極高,一旦出問題,后果不堪設想。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該項目最終卻落入華銳風電囊中。
華銳在2010年首批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上中標60%,成為當之無愧的大贏家。另一面則是高壓催生下斯凱孚提供的軸承被證明設計存在缺陷,這一質量事件使其行業聲譽大大受損。
2010年前,在風電發展的政策指引下,韓的政府高層路線給華銳風電帶來了同行無法企及的利潤,原本認為攀住了政府路線這棵最穩固大樹的他,2011年卻由此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