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市場遭遇寒冬,企業不想被凍僵,需用長跑熱身。
當下世界風電市場需求疲軟,對整個行業形成巨大沖擊。同時這也是風電行業必須直面的一場磨煉。任何事物發展大部分都是呈螺旋式上升態勢,風電行業也是如此。
長期來看,風電作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都非常突出,長遠市場前景也相當可觀。
面對困境,中國風電[0.29 0.00%]企業需要尋根究源,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以期實現可持續發展。這需要包括供應商、制造商、開發商、政府、電網公司以及第三方認證機構,甚至是教育機構等共同努力,齊心解決行業面臨的短期困難,并為行業長期發展奠定更加堅實、有效的基礎。
產業價值
在國家宏觀政策和公眾認知方面,有必要重新認識可再生能源的價值。新能源在我國當前的產業結構調整、減少環境污染、化石能源替代、解決就業以及促進制造業走出去等五個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評價體系把風電產業對社會的這五種貢獻用經濟指標表現出來。
持續推動中國電力[2.34 -1.68%]體制改革是一條國家能源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清潔能源的發展,電力體制必須與時俱進,以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需要。正如《第三次工業革命》提到,電力體制改革的過程,同時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通過改革,可以派生出智能電網、儀器儀表、儲能電池等很多新的產業,對整個經濟和人類發展都會做出非常大的貢獻。
風電長跑
前幾年,風電行業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市場前景廣闊,相關企業都基本順利實現迅速做大,但平靜的市場下面卻隱藏著極強的暗流。風電的行業特性決定了它是一項長期事業,不能一味追求做大,更應該放眼長遠。機組質量能否扛過20到25年的生命周期,還能給客戶帶來額外的價值,這是檢驗一個企業和它的風電產品最好的方式。
截至目前,很多風電企業的機組運行還沒滿10年,甚至沒出保質期,就已經出現大批質量事故。既對客戶造成巨大損失,也給行業蒙上了一層質量陰影。 “風電長跑”的呼聲應時而起,這說明行業已經開始意識到質量才是根本。中國制造,只有堅定不移主攻質量關,才能有未來。
歷經幾十年發展,中國工業始終大而不強。世界級規模的行業領軍企業只有華為、海爾、聯想等。西方媒體把金風科技[5.40 0.56% 股吧 研報]比喻成中國風電界的華為,意味著國外市場已經也初步認可了金風科技的價值,但是就制造水平而言,金風和國際一流企業還有差距。而這些差距,并非靠引進設備和軟件就能順利解決,而是一個系統管理和精益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