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塔斯公司高管稱,如果讓稅收抵免政策在年底失效的話,美國的風力發電機市場最多將縮水95%。畢竟,每兆瓦時22美元的稅收抵免相當于將風電的成本降低了20%-30%。如果這項政策難以持續,美國風電的成本會更高。
政策前途未卜引發了美國風電業的整體騷動,開發商不愿意上馬新項目,風機制造商也不愿意眼看著它們的訂單枯竭。維斯塔斯、西門子和歌美颯等公司都降低了在美業務的增長預期,更減弱了上馬新項目和推出新產品的熱情。
現實情況貌似并不能體現這種“消極情緒”。據研究機構IHS的數據,2012年美國新增的裝機容量預期會大大高于2011年,甚至會打破2009年創下的裝機紀錄。然而,這樣快速的增長卻被視為崩潰前最后的狂歡。因為,現在很多風電項目開發商都爭取在稅收抵免政策年底到期之前實現并網。
在風能生產稅收抵免政策和一些州出臺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政策刺激下,美國總體環境還是有利于風電發展的。但是一旦稅收抵免政策失效,風電很難吸引到新的投資者。而風電項目所需投資很大,并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收回投資。
理想狀態是,在沒有補貼的狀態下,風電就具備了競爭力。但殘酷的現實是,北美天然氣價格低迷,這讓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上更不具競爭力。在天然氣價格高達13美元每百萬英熱單位的2008年,風電在德克薩斯等風能富足的州還是極具成本效益的發電途徑。但現在北美的天然氣價格在3美元每百萬英熱單位左右,雖然現在風電的成本也有所下降,但仍無法與天然氣價格的直線下降相比較。
更不幸的是,在大選之年,風能生產稅收抵免政策已經成為一個高度政治化的話題。共和黨的政客們更傾向于發展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能源。在多數共和黨人看來,奧巴馬政府現行的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是在通過政策傾斜來刻意挑選“能源中的贏家”。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已經明確表示,風能生產稅收抵免政策應該在年底到期時不再續期。
也并不是每個共和黨人都支持羅姆尼的這一風電主張。來自美國風電第二大州愛荷華州的共和黨參議員查克·克拉斯利就呼吁延續風電生產稅收抵免政策。
風電業內人士一直沒有放棄希望,他們寄希望于爭取到足夠的支持,力爭稅收抵免政策能得到一年的延期。
現在的問題是,即便得到了足夠的支持,稅收抵免政策得以再延續一年,那一年之后該怎么辦呢?畢竟依賴稅收抵免仍難成解決風電發展的長期方案。
美國風能協會首席執行官丹尼斯·波特表示,我們希望在稅收抵免政策延期的一年中找到解決風電問題的長期方案。他說:“在追求未來可靠的替代能源過程中,我們必然要經歷可再生能源成長中的陣痛。”
雖然爭取延期的努力仍在進行,但風電行業已經感受到了冷空氣的前鋒。行業組織美國風能協會估計,出于對抵免政策到期不續的預期,全美已經有大約1700個風電相關工作崗位被裁掉。
能源分析師馬特·卡普蘭警告稱,即使風能生產稅收抵免政策在今年年底能夠得到通過,人們對該政策不能延續的預期已經起效,威脅到了投資的持續性,再加上市場反應的滯后性,這些都預示著2013年美國風電市場將出現低迷。
卡普蘭表示,如果不能得到延長,風電發展將放緩,直到美國的天然氣價格大幅回升,或者國家要求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顯著提高。但是,從短期來看這兩項利好風電的狀況出現的可能性都不大,即便出現,真正在風電行業奏效也需要幾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