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兩年整,首輪中標的海上風電項目仍未開工。
“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4個中標項目還沒開工,正在辦手續,需要經過國家海洋局、交通運輸部以及國家海事局等部門的核準,最后上報到國家發展改革委。目前沒有一個項目報上來。”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向本報記者表示,4個項目中標方已經做了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審批通過應該沒問題”,預計一年多時間之后將會陸續開工建設。但他同時表示,第二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尚無時間表。
2010年9月,國家能源局組織了江蘇省鹽城市海域4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招標,這是我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總建設規模100萬千瓦。山東魯能集團有限公司、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以及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將位于濱海、射陽、東臺、大豐等市(縣)近海和潮間帶區域的4個項目收入囊中。但整整兩年過去了,這4個項目卻遲遲未有實質性進展。
日前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指出,中國海上風電建設有序推進,上海、江蘇、山東、河北、浙江、廣東海上風電規劃已經完成;遼寧大連、福建、廣西、海南等地的海上風電規劃正在完善和制定。完成的規劃中初步確定了43吉瓦的海上風能資源開發潛力,目前已有38個項目、共16.5吉瓦在開展各項前期工作。
但《報告》也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海上風電共完成吊裝容量242.5兆瓦。這與之前提出的到2015年海上風電發展達到5吉瓦,2020年達到30吉瓦的規劃目標相比差距甚遠,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推進的尷尬境遇可見一斑,這也進一步導致二輪招標遙遙無期。
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向本報記者表示,“即便是在全球范圍內,海上風電仍處于探索階段,中國亦不例外。”
中國三峽新能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玉國更是直白地告訴本報記者:“早著呢!海上風電發展是個綜合性問題,涉及體制、政策、技術等多個層面,尚需時日。”
首輪海上風電特許項目重新選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