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發電或為突破口
數據分析公司Power eTrack對2010年美國、德國、中國和印度的發電組合中各種能源形勢的配比做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國2010年總發電量4373TWH,其中煤電占到78%的比重,其次是水電為15%,風電和核電分別約占2%,油、氣發電各自僅占1%,生物質發電、地熱發電和光伏發電的比例則更小。
相比之下,4個國家中德國的發電組合相對更平衡,其中煤電占比43%,核電為22%,燃氣發電為14%,風電為7%,水電為4%,地熱、生物質和光伏發電均占到3%的比例,油電的比例為1%。
“盡管如此,德國的煤電也太高,這樣的能源組合對新能源的并網幫助有限。”范魯可說。
TUV南德集團智能電網項目經理Christian Dirmeier表示,此前德國宣布大幅下調光伏補貼的原因,除了認為光伏發電的效率并沒有預期高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去年光伏裝機發展過快,而電網中“靈活”的電源占比過低。
“煤電的靈活性較差,能夠高效調峰的‘動態’能源相對較少。”Christian Dirmeier說,“德國如今也希望要平衡電網中各種能源的配比。”
實際上,風能、太陽能的不穩定性一直受到電網的詬病,其總量過大后對電網所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成為電網不愿接納新能源的最主要原因。
Christian Dirmeier介紹,作為新能源的使用大國,德國在電網建設方面的花費是5000億歐元,但每年仍有20%的電能損失。“智能電網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更加穩定,而且幫助廠家在傳輸與通信過程中更順暢和減少損失。”
在范魯可看來,除了智能電網,電網企業則應該探索智能的發電。不同于以往的燃氣輪機,‘智能發電’機組要能快速增減負荷,并不受增減次數的限制。“在啟動1分鐘內給電網輸送兆瓦數量級的電力,5分鐘內從啟動達到滿負荷,1分鐘內可快速停機。”范魯可解釋。
他表示,“智能發電”機組的成本每千瓦造價約在500歐元,相對于傳統的燃氣輪機較高,但單機運行效率也更高,并可最大程度減少在調峰時機組維修所帶來的高成本。
“如果在發電側便能做到智能,再加上智能電網的運用,包括儲能和水電、氣電等靈活電源,新能源在電網中的占比原則上是可以無限大的。”范魯可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