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希爾頓逸林酒店三樓宴會廳內,第二屆中國新能源并網接入國際峰會正在舉行。這間偌大的房間內并沒有擺滿桌椅,但即便如此,過多閑置的座位恐怕還是讓攝影師們為拍出一張反應現場熱烈情形的圖片而發愁。
發言臺上,一位專家情緒高昂的復述著我國宏偉的風電發展目標、展望著風電具有商業化前景的未來;臺下聽眾則略顯倦怠,有人隨手翻閱著會刊,間或還張開嘴深深地打個大哈欠。
從臺上看至臺下,像極了這些年的風電產業——“雞血”散盡后疲態盡顯。2011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1650萬千瓦,與去年新增1892萬千瓦相比呈下降趨勢,同比增長為負。這意味著,風電自2005年以來連續5年持續升溫的趨勢在今年開始出現轉折。
這個數字的變化,實際上只是風電行業“國進民退”的另一個注解
“2011年,五大發電集團中除了華電、國電的風電新增裝機同比略有下降之外,其余三家均有增長,五大發電集團在全國風電新增總量的占比由2010年的49.3%提高到去年的58.2%。”華電新能源公司總工程師袁凱峰表示。
但競爭對手的減少,并未讓這幾家巨型發電集團的日子更好過一些。華電新能源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風電發電量達501億千瓦時,同比增速81.41%,而2011年風電發電量約706億千瓦時,增幅僅40%,電量增速出現大幅下滑。
更難看的是風機設備的等效利用小時數。“五大發電集團的利用小時數都出現了負增長。除大唐新能源(01798.HK)以外,基本上都減少了200小時左右。”袁凱峰說。
最終的結果,是去年風電行業首次出現開發商虧損的情況。所有的變化都與一個詞相關,那就是“限電”。盡管電網公司多次聲稱已經盡最大努力來確保風電的并網,但至少現在看起來效果仍不顯著。
當風電領域經歷“國進民退”后,風電企業與電網企業在“限電與棄風”的博弈,或將不再是“散兵游勇”與“正規軍”的談判,而是電力大佬與電網大佬之間的較量。
五大電力企業風電大幅虧損
當了11年龍源電力(00916.HK)的總經理,謝長軍總結自己只做了一件事——打造一條產業鏈。“龍源是全過程管理,從前期冊封、設計咨詢、設備采購、運行監控、檢修維護、技術研發,甚至到CDM開發,我們都是自己做。”謝長軍告訴本報記者。
謝的功夫并未白費。據龍源電力2011年年報,即使在形勢如此不堪的去年,龍源仍然實現新增裝機2042兆瓦,凈利潤26.3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