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何以至此?
低價之源
EB拒絕批準10個風電CDM項目的消息甫一傳來,就引來了國內多家風電開發商的高度關注,他們一些人甚至用“震驚”來形容聽到消息的心情。對于最為符合CDM申請標準的風電項目來說非常理直氣壯,12月14日,國內9大風電開發商發表了聯合聲明,要求EB重審中國風電項目CDM的注冊資格,并質疑EB拿不出明確的審核標準。
“聯合國對中國的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不理解。”上述大唐電力人士對《環球企業家》表示,中國的風電上網電價低是企業間競標競爭出來的結果,而非政府故意設置的價格。
不過這位人士也承認,持續而普遍的低電價與2003年起開始的風電定價機制密切相關。其時,發改委通過“特許權招標”的制度來確定風力發電企業的最終上網電價,由于這種競價方式是“價低者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企業惡性競爭跑馬圈地的工具,在內蒙古甚至出現過0.38元的超級低價。
如此情況下中標的風電項目顯然難以盈利,于是,聯合國的CDM補貼就成為已投產的風電企業的一個重要的外部盈利平臺。
“原來投資時是把CDM補貼計算在內的,如果現在失去這部分收入,很多前期已經投入了的項目就無法再經營下去。”上述人士坦言。今年7月,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將全國分為四類風能資源區,制定了從0.51元到0.61元不等的風電標桿電價,這被看作是完善風電上網電價的積極信號。
盡管中國已經盡可能地將這些特殊且復雜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向聯合國解釋,但收效似乎并不明顯。截至本刊發稿時,EB仍沒有就中國風電企業的要求進行公開的回復,這讓整個風電產業鏈上的設備供應商、咨詢公司、開發商和律師事務所憂心忡忡。
更多業內人士對未來風電CDM機制在中國的發展持悲觀態度。“畢竟是西方國家出錢,主動權在他們手里,我認為最終CDM在中國會逐漸減少。”在趙逵看來,CDM機制這一由《京都議定書》確定的方式在2012年到期后將如何發展,前景并不明朗。“誠然,CDM補貼對風電企業至關重要,但現在風電企業不能把寶都押在CDM上,這終究是靠不住的。”在趙逵看來,最近兩年申請CDM已經變得越發麻煩,企業最好及時轉變心態,明白CDM已經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的確,CDM并非長久之計,中國風電企業丟掉這一盈利的法寶之后,前途并非一片暗淡。除了發改委新規劃的四類風電標桿電價已經開始規避競標陷入低價惡性循環之外,未來風電設備價格的下降也能為風電開發商彌補CDM減少帶來的損失。“實際上風電設備的投資占到總投資的70%,如果設備價格下降10%,對整個成本的降低將是作用巨大的,風電發展并非只有CDM一條出路。”大唐電力上述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