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CDM的警告恰逢其時,中國風電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擺脫低價圈地的惡性循環
中國的風電業主們正陷入深深的憂慮當中。當哥本哈根會議帶來的全球減排浪潮啟動第二輪加速時,12月5日,聯合國碳交易清潔發展機制(CDM)執行理事會(EB)拒絕了10個中國風電CDM項目的審批。中國在2009年剛剛晉升“全球風電裝機增速最快國家”,CDM審批事件不合時宜地給這份成績單蒙上了一層陰影。
聯合國碳交易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EB)懷疑,中國“精心設計”了低上網電價以套取補貼,“過去一段時間,越來越多提交注冊的中國風電CDM項目顯示,它們的上網電價低于過去的項目。”EB主席Lex de Jonge擔心,中國故意讓風電上網電價低于盈虧平衡點,以此更多的獲取聯合國的風電補貼。
“中國并不是故意套取那點補貼,但是在客觀上卻起到了這樣的效果。”內蒙古發改委風電專家組成員趙逵告訴《環球企業家》,中國的風電上網電價比歐盟低是事實,但尚不能下結論說,這是故意為之。
基于京都議定書誕生的CDM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本意在于,富國的企業為了滿足國內的溫室氣體配額要求,就要去資助窮國那些“得不到這筆資金就建不起來”的碳減排項目。但讓聯合國開始感到擔心的是,中國幾乎所有的風電項目都在申請CDM。
在過去的4年里,發改委已經批準了2232個CDM項目,其中有663個得到了聯合國最終批準,預期年減排二氧化碳1.9億噸,占到全球注冊項目的58%——中國無論注冊的項目數量還是年減排量,都已經超過印度成為全球最大的CDM項目國。
這本是中國的減排成果,卻讓聯合國碳交易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EB)開始產生懷疑。這并非沒有根據。實際上,對絕大多數中國的風電開發商來說,無論未來經營狀況如何,來自CDM補貼的收益都已經被看作是未來固定收益的一部分。迄今為止,中國已從CDM上獲得了約20億美元的補貼,其中風電通過CDM獲得的收益為2億美元,但這2億美元卻對中國的風電開發商至關重要。“以每度電5毛多錢計算,補貼在風電成本中占到了接近1毛錢的比例。”國投電力相關人士告訴《環球企業家》。
以一個2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為例,每年4.4億度的上網電量相當于46.9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照每噸二氧化碳8到10歐元的市場價格計算,扣除給中介的費用,這個風電項目每年可以通過CDM獲得大約2800萬元的收入,這占到該風電項目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并不是一個小數目,對于盈利空間狹窄的風電項目而言,如果失去CDM的補貼,項目可能會面臨“工資都發不出來”的窘境。
如此,聯合國的此項“選擇性”的補貼在中國已成為風電業主的計劃內收益,EB感到不滿也就不足為怪。
“聯合國的質疑是在情理之中,關鍵在于中國如何去跟國際解釋和溝通。”大唐電力一位風電負責人告訴《環球企業家》,EB的此舉對風電開發商的影響巨大,一些已經投資的風電項目可能會因為失去CDM補貼而延長2年的還貸期,這無疑會影響到未來的風電投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