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上風電投運項目統計
我國海上風電建設成本受影 響因素很多,如基礎形式、位置水深、氣候條件等,已建成項目的成本在 1.5 萬/kw 至 1.9 萬元/kw 之間,位處潮間帶的項目安裝成本較低。在建項目的計劃投資額度換 算成本也在這個范圍內。同期陸上風電建成成本在 7000-9000 元/kw 之間,海上風電 成本約為其兩倍。
我國海上風電在建項目統計
國外海上風電造價差別較大,各國項目情況不一。2015 年歐洲風電造價約 4650 美元/kw,而在 Navigant Co
nsulting 2014 年為美國能源署所做報告 中,估算的海上風電造價超過 5000 美元/kw。影響造價因素包括海上風機安裝位置 離岸距離、水深、風機容量等技術因素以及各國產業政策、環境政策等非技術因素。歐洲海上風電項目近年來呈現安裝水深及離岸距離越來大的趨勢,對項目成本增加 較多,但有利于風能資源利用率的提升。
海上風電單位造價高于陸上風電,主要的成本增加項目在于海上工程(樁基工程、安裝工程等)、電網接入。每單位(kw)陸上風機的安裝及基礎工程項造價在 500-600 美元,而每單位的海上風機的該項成本高達 1800-2000 美元。相比之下,海上風電與陸上風電的風機成本差異較小,海上風電風機造價約 1600/kw,陸上風電風機造價約 1200 美元/kw。由此導致海上、陸上風電的成本構成比例差異顯著,海上風電與陸上 風電亦將呈現不同的產業格局。
陸上風電成本構成分解
海上風電成本構成分解
據 crown estate 2015 年的英國海上風電報告,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的下降幅度超過預期,2010 年英國海上風電度 電成本為 136 英鎊/MWh,2014 年度電成本下降至 121 英鎊/MWh(約人民幣 1.05 元 /kwh),預計 2020 年將下降至 100 英鎊/MWh。據 IRENA 2016 年的風能報告,2015 年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約 0.16 美元/kwh(約人民幣 1.06 元/kwh),預計至 2025 年海上 風電建設成本下降至 4000 美元/kw,度電成本下降至 0.11 美元/kwh(約人民幣 0.72 元/kwh)。
我海上風電的發展也經歷著從試驗項目、試點項目、規?;b機的過程,在此之中,驅動成本下降的因素的有技術進步(更遠的離岸距離、更多的利用小時數)、規模效應(部件成本下降)、市場競爭(安裝運維成本下降)等,從上海東海 大橋海上風場 1 期及 2 期建設成本比較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域環境中,建設成本從 2010 年的26667 元/kw 下降至 19200 元/kw,降幅約 30%,由此節約的度電成本可觀。
海上風電成本及下降空間分解(建設成本)
我國近海海上風電及潮間帶海上風電在以上電價水平下尚有一定利潤空間。另據《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 2050》,預計 2020 年我國 近海海上風電度電成本低于 0.77 元/kwh,屆時項目收益率顯著提升。目前 0.75 元/kwh 及 0.85 元/kwh 的上網電價尚不能形成足夠的吸引力,但隨著 碳排放交易、非水可再生能源指標的加強,海上風電收益率增高,同時,2017 年前 后新的海上風電上網電價及各地補貼政策將出臺,海上風電發展臨界點將近。
海上風電成本及下降空間分解(度電成本)
近年來,全球海上風電機組呈現出大型化趨勢,4MW以上風機廣泛 運用,6 到 8 MW風機也在各海上風場裝機或原型機試驗,Siemens 和 Vestas 也計劃 在 2020 年前推出 10MW級別的原型機。此外,中速二級齒輪箱傳動以及直驅型風機 因重量輕、可靠性高而成為海上風機發展趨勢。
在全球范圍內,以 Siemens 和 MHI vestas 為主的風機生產商占據市場領先的份 額,兩者合計市占率超過 77%,亦是趨勢領導者,在建和擬建海上風電項目中依然 牢牢占據領頭位置,可以預見 2020 年前 Siemens 和 MHI vestas 都將是海上風電的 技術引領者和市場風向標。4 家中國海上風機廠商進入前十,但合計市場份額低于 7%。全球海上風機寡頭壟斷的格局雖短期內不會改變,隨著中國海上風電產業崛起, 以上海電氣、華銳風電等廠商為代表的海上風機新秀將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全球海上風電機組市場份額
以 2020 年 10GW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測算(假設 1.9 萬元/kw),按海上風電成本 構成比例,未來 4 年海上風機市場約合 456 億元,年均 114 億。參考市占率表現,上海電氣、華銳風電、金風科技、遠景能源等領先廠商有望獲獲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國內海上風電機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