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舉辦的海上風場交流會上,華銳風電總裁徐東福首次披露了公司在海上風電領域的戰略布局,建立了專門的華東區域子公司聚焦海上風電發展,與華銳風電西北、華北、東北三大陸上區域生產運維中心遙相呼應。同時在華東區,國家能源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和江蘇省(華銳)海上風電研究院“兩大研究機構”為其在海上風電發展方面提供動力。
“海上風電是未來行業的發展方向。考慮到陸地風電主要位于我國西北部,當地消納能力有限,對外輸送有賴于特高壓輸電線路建設的現狀,發展海上風電成為當前我國風力發電的方向。如果按照2020年裝機目標規模進行估算,未來每年我國近海風電的裝機量平均將達到390MW左右,其增速規模十分可觀”。中國能建華東裝備鎮江設備公司項目經理聶光輝說道。
聶光輝同時指出,海上風電的建設正在加快步伐,其制造、安裝都需要專門的技術和技能,產業鏈包括風機、施工船舶、電纜、塔架、鋼材、葉片等,大型葉片也需要開發專門的設備來進行安裝,這將形成龐大的產業鏈,也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和就業。
“十三五”定調“積極穩妥”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國內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達到482萬千瓦,已建成的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為75萬千瓦。
雖然進展“憂心”,但政府部門人士并不認同激勵政策不足導致國內海上風電發展緩慢的說法。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處長李鵬表示,“十二五”期間,政府并未采取過度的刺激政策使行業盲目發展。客觀來看,雖然海上風電裝機容量不多,但行業已整體邁出發展的第一步。
“我國海上風電技術已經實現突破性進展,具備進一步規模化發展的條件。”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指出,具體而言,“十二五”期間,我國實現了110kV和220kV海上升壓站順利安裝;實現了國內最長距離110kV三芯海底光電復合纜成功敷設,突破了220kV海纜敷設技術;實現了國內最大的自升式平臺船投運,作業水深可達40米。此外,全亞洲最大的華能如東300MW海上風電場已開工建設,應用了5MW風電機組安裝、單樁無過渡段設計和施工等先進技術和裝備。
盡管如此,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對海上風電的發展仍持謹慎態度,“十三五”產業發展思路定調為“積極穩妥”。根據規劃,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的目標初步確定為1000萬千瓦。對于業界最為關心的海上風電電價問題,史立山表示,保持電價水平不變是合理的做法,國家能源局將努力協調,給企業更多信心。
“為了推動海上風電發展,國家能源局曾組織了一次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遺憾的是這四個項目至今都未能真正實施。”史立山說,“‘十三五’期間,海上風電發展不需要全面開花,不需要上規模,應重點培育出完善和有競爭力的海上風電產業體系,包括設備制造、施工安裝、標準規范等。”
管理與創新是降本關鍵
然而,從長遠來看,通過逐步調低電價來推動成本下降是必然的趨勢。“但是海上風電絕對不能為了降成本而降成本,不能只盯著初始投資成本,更要考慮整個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度電成本。”有專家提醒。
從初始投資角度而言,由于風險大,收益不確定,融資難一直困擾海上風電的發展,致使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企業實力是左右融資情況的核心條件之一。而國內的企業要做到這一點,尚有很長的路要走。此外,要解決融資難問題,政府層面的引導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此,江蘇省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唐學文建議,應該廣開融資渠道,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資途徑,“如果能夠在國家層面建立引導基金當然是最好的”。目前,一些省份已經開始進行實踐探索。
除了融資,機組制造、施工建設、運行維護也是助推成本下降的關鍵性因素。在這些方面,技術創新無疑是核心因素,而這恰恰是我國相關企業比較欠缺的。由于市場尚未培育成熟,企業還缺少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的積極性,這在導致核心技術缺失的同時,也使得目前已投用的產品種類遠不如陸上風電那么豐富。再考慮到性能和運行穩定性,開發商在機組選型時的可選擇范圍十分有限。以機組研發和制造為例。目前,除了少數幾家國內整機制造商有成熟的機型投入市場外,西門子等國外品牌的機組仍在國內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外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一些關鍵技術和部件上,國內企業還依賴于進口,國產化程度亟待提高。
市場因素之外,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還源于企業的“基因”缺陷。國內設備制造、開發等企業基本都是從陸上風電起家,缺少“下海”經歷,對海洋的認識遠遠不夠,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對項目風險點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