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具有資源豐富、發電利用小時數高、單機容量大、不消耗水資源以及適宜大規模開發等特點。作為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海上風電將成為推動風電技術進步、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發展方向。機構預計,至2024年,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將達5800萬千瓦,年復合增長率有望超30%。
海上風電危與機冷熱膠著難掩資本躁動
未來五年,中國海上風電的行業政策仍將維持謹慎。
“目前海上風電項目核準了不少,但是建成的不算多,說明了海上風電發展的復雜性。”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稱,“十二五”期間制定的500萬千瓦裝機量目標并未實現,而且差距比較大。截至2015年底,國內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達到482萬千瓦,不過已建成的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僅為75萬千瓦。
但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處長李鵬并不認同激勵政策不足導致國內海上風電發展緩慢的說法。他解釋稱,“十二五”期間,政府并未采取過度的刺激政策使得行業盲目發展。“如果把海上風電的價格制定的比較高,大家一哄而上可以完成500萬千瓦的建設目標,但是國內哪家主機廠能拍胸脯保證自己的海上風機運營時不會出問題?”李鵬稱。
相比于陸上風電,海上風電不但建設成本更高,同時后期的維護保養也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國內海上風電場的建設成本已由2009年的每千瓦2.3萬元下降至2015年的1.6萬元,不過這一成本仍然是陸上風電場的兩倍。史立山透露,“十三五”期間,海上風電項目的電價政策保持目前的水平是合理的,有望在一段時間內確保不降低并網電價。
爆發的新“風口”
但在業內看來,或許還沒來得及對未完成的十二五目標扼腕,海上風電產業就已快速進入了被照耀得光芒萬丈的十三五。從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核準建設至今,我國海上風電的誕生至今歷時8年。到2015年底,全國海上風電并網容量僅75萬千瓦,沒有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
海上風電過去幾年的慢速發展,仿佛使得大家都憋著一口氣——未來要加快發展。2015年底,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中,44個海上風電項目被列入建設方案,總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另據業內人士透露,正在編制的“十三五”規劃初步提出,海上風電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開工建設1000—1500萬千瓦。在龐大的規劃數字下,無論是業主,還是設備制造企業,都不約而同地制定了遠超過去的發展目標。
海上風電資源豐富、不占用土地、靠近電力負荷中心,兼具多重優勢。在煤炭、石油、光伏,以及陸上風電等一次能源出現過剩的情況下,海上風電猶如一個尚未開掘的寶藏,成為能源產業投資新“風口”。不難發現,近段時間以來的各種場合和相關活動里,海上風電“蓄勢待發”、“春天來臨”、“迎來拐點”、“飛躍式進步”等詞匯高頻率出現。“我們去年的訂單就開始有較大增加。”某家海上風電零部件生產企業的銷售人員愉快地說,“現在全國各地都有我跑不過來的活動和市場。”
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的統計,2015年,我國新核準海上風容量約201萬kW,新增裝機容量約30萬kW。可見,新增裝機的速度已在加快。除了整機商,以海力風電為代表的制造企業,也已開始厲兵秣馬。這些企業的情況都并不是個例,十三五期間的發展重點從陸上轉向海上是風電產業界普遍的戰略。
行業巨頭紛紛布局
隨著風電行業快速發展及扶持政策的共同推動,我國已具備規模開發的條件和基礎,海上風電迎來發展機遇,行業巨頭開始布局,搶占市場。
近日,三峽集團董事長盧純與美國私募股權巨頭黑石集團、德國WindMW風電公司的代表共同簽署了《關于德國海上風電項目投資合作協議》,黑石集團通過競標方式轉讓其所持德國Meerwind海上風電項目80%股權。據了解,這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在歐洲海上風電領域的又一布局,這家全球最大水電開發企業、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企業在繼續擴張風電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