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立冬, 甘肅酒泉大雪之后寒風刺骨。一望無際的風機、光伏板在黑戈壁的映襯下熠熠生輝,鐵塔銀線沿著祁連山脈延伸。冬季來臨,往年都是火電、風電大發的時候,然而甘肅新能源限電問題并沒有因為冬天的到來而有所改善。“甘肅全網截至10月末棄風37%,棄光27%,個別時段遠超過這一平均值。”國網甘肅公司調度控制處副處長張柏林說。
市場供大于求 尋求跨省消納
在甘肅新能源經歷限電的同時,甘肅新能源送出工程±800千伏酒泉至湖南特高壓輸變電工程酒泉換流站土建施工完成,進入電氣安裝階段,工程全線鐵塔基礎澆制完成30%。甘肅送變電公司技術員張強6月份來到酒泉瓜州參加“酒湖”工程施工已經5個月了,“成千上萬人在2383公里的線路上緊張施工,這條線路早日建成,甘肅新能源就早一天輸送到湖南。”張強說。
2011年以來,甘肅乃至西北的電網建設迎來巔峰,國網甘肅公司累計投資300億元,先后建成750千伏西北聯網第一通道,750千伏西北聯網第二通道、750千伏蘭天寶輸電線路、800千伏天中輸變電工程等,這批工程投運使甘肅河西斷面電網輸送能力從90萬千瓦增長到500萬千瓦,基本滿足新能源上網的剛性需求,至此,甘肅新能源發展的主要矛盾從電網輸送通道矛盾向市場消納能力轉移。
甘肅新能源發展迅猛,2014年年底,風電裝機躍居全國第二,光伏躍居全國第一,甘肅省內電力市場供大于求局面加劇。為解決甘肅新能源消納困境,甘肅政府千方百計尋求新能源在更大范圍消納。今年5月,±800千伏酒泉至湖南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在甘肅省政府、湖南省政府、國家電網公司長達5年的不懈努力下,終于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6月工程開工,預計2017年建成。 國網甘肅公司總經理李明說:“通過這條新能源高速公路,每年約420億千瓦時電量直流三湘大地。外送的新能源電量與甘肅2014年的新能源發電量大致相當,能緩解現有新能源消納燃眉之急。”
±800千伏酒泉至湖南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從立項到核準經歷了漫長的5年時間,而工程建成顯然還需要2年時間,2015年,甘肅新能源限電加劇,新能源企業深刻地感受到了發展之困和經營之痛。這種“難”和“痛”都來自于當前普遍化了的限電。
所謂棄風棄光限電,就是風機和光伏的空轉和閑置,再通俗地講就是新能源發出的電沒人要,沒人用,多余的電量也就不能發。據了解,新能源限電現象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普遍存在。“風光有限”成為甘肅新能源發展的掣肘。
種種因素疊加 限電如影隨形
電源發展與當地負荷不匹配,電源規劃與電網規劃不配套一直困擾著甘肅新能源的發展。不可否認,新能源的蓬勃發展給甘肅帶來了繁榮,而時至今日,普遍化了的限電現實讓人們開始反思。
據了解,新能源立項到審批周期非常短,而相關電網建設即使審批立項完成,最快的建設周期也在2到3年。同時,由于風電、光伏發電的不穩定性需要配套火電等建設,無形中又拉長了建設周期,加之我國還沒有全國范圍的新能源消納布局和規劃,在這種矛盾中,甘肅的新能源的發展伴隨著上網難、消納難在且行且痛中艱難推進。
限電加劇與國家大環境和甘肅小氣候不無關系。今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甘肅售電量持續負增長就足以說明這種壓力來的很真切。甘肅經濟總量小,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僅為1095億千瓦時,相當于河南省的三分之一 ,而甘肅電源總裝機至今年9月已高達4408萬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172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本地總裝機容量的比例達40%,而2015年甘肅電網最大負荷僅1300萬千瓦。
“自2010年開始,甘肅新能源裝機從147萬千瓦猛增到1723萬千瓦,電力電量大量富余,省內電力電量平衡困難是新能源消納受限的重要原因。”國網甘肅公司調度控制中心主任行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