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裝備制造業渴望發力
長期以來,中國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大而不強”的局面,一直困擾著行業的快速發展。能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的突破,而要真正實現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掌握裝備制造產業的核心技術必不可少。
市場人士分析稱,前些年中國能源“走出國門”更多的是進行資源的開發,在產業鏈上游布局發展,而如今則開始把目光投向了裝備產業的升級發展。未來,中國能源裝備制造產業要在海外市場取得博弈的成功,政府和企業必須共同發力。
有專家指出,國內裝備制造業的弱勢,主要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方面,其中,設備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又常常受制于外資企業,使得整個產業的發展始終處于被動局面。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國新能源裝備制造行業的情況起點高、要求高,相對傳統能源裝備要樂觀一些。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的制造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頂端水平,但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行業創新發展后勁乏力、產能過剩,企業生存環境較為惡劣,與其他裝備制造行業基本相同。
“為能夠在全球新一輪能源競賽中保持領先地位,加大對國內高端綠色能源裝備制造行業的扶持顯得尤為重要,相關政府部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扶持。事實上,當前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一直處于比較低的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4%-5%的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同時,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也亟待提升”。上述市場人士介紹說。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國家應給予新能源裝備行業相關的政策資金支持,為企業保留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李俊峰舉例說,德國歷來被認為是制造業水平最強的國家,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制造業普遍擁有較高的利潤空間。沒有充足的利潤空間,就不可能有高額的創新投入,就更談不上創新方面的競爭力。國內現階段的綠色裝備制造業,需要政府、銀行、開發商達成統一共識?!?br />
當前,在國際金融大環境背景下,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已開始將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裝備生產和加工制造由海外陸續收回至本土,并采取很多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補貼獎勵等,鼓勵投資商、制造商回歸本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裝備制造業不僅需要繼續堅持自主創新,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導和“保護”,從而避免錯失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最佳發展時期。
盼
產業體系亟待完善
毋庸置疑,風電作為清潔能源,是事關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發展方向。而海上風電具備更大的潛力。然而,如何將這些潛力轉化為創造力?如何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就要求政府做好產業的頂層設計,要理順管理體制、加大改革力度和健全產業政策,通過有效發揮政府的服務和監督職能為行業的發展鋪就高速發展之路。
然而,與成熟的陸上風電產業鏈相比,海上風電產業鏈仍沒有建立起來。一般而言,風電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包括風電機組、標準規范、安裝施工等。
雖然五大電源投資企業和中廣核、國華、三峽、河北建投、魯能、粵電等能源投資企業,在國內已經或正在開發建設一些海上風電項目,但真正海上風電施工經驗豐富的企業屈指可數。另外,中國海上風電起步遠落后于歐洲等發達國家,安裝施工設備上嚴重短缺。其次,國內專業的風電安裝船,在技術、生產等領域也相對比較落后,很難應對當今海上風電快速發展的節奏。
此外,據了解,適合海上風電的5MW和6MW大容量機組在制造方面還處于少量試運行階段。實際的施工發電經驗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較大的差距。
業內人士稱,目前國內海上風電各個產業鏈缺少系統的的標準規范也是掣肘整個產業全面快速發展的原因。
據北京鑒衡認證中心蔡繼峰介紹,目前,中國雖然制定了部分前期工作技術標準,但還未形成完善的標準體系,在工程勘察、施工、安裝、運行管理和維護方面缺乏技術規范,難以對工程全過程實踐實現有效指導。
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處處長謝宏文表示,海上風電選址需要考慮空中及水面航道、雷達影響范圍、海洋功能區劃、港口碼頭、錨地、自然保護區、灘涂圍墾及養殖、軍事用海等。海上風電開發涉及多個部門,各部門認識不統一,加大了前期協調工作的難度。據悉,僅海域使用論證使用許可、海洋環評、通航安全論證即需要2年以上。
另外,缺乏科學的招標權責機制也制約了海上風電發展。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由國家能源局主持開展,按照有關規定,海上風電項目招標后,還需要經過國家海洋局、交通運輸部以及國家海事局等部門的核準,最后上報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因此,當務之急是要破除多頭審批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