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求側,多方預計結果是,今年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考慮到2008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已達1220萬千瓦,估計年內風機需求將不會超過1000萬千瓦。受海外風機市場萎縮影響,進口風機將進一步涌入中國,因此,年內將出現整機制造供過于求的局面。
風機整機制造的背后,是數量龐大的零部件企業。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部分風機零部件制造企業,同樣出現了產能過剩苗頭。
山東某塔筒制造商告訴記者,從今年二三月份開始,塔筒制造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如今全國已經有150余家塔筒制造企業,僅今年一年,就有50家新塔筒制造企業破殼。去年7月,塔筒平均價格是16000元/噸,現在已經降到了9000元/噸,其中鋼材價格下降因素為70%,剩下30%正是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所致。
“我們的利潤率正在降低”,該制造商預計,雖然今年風機行業需要1萬套塔筒,但塔筒制造買方市場的局面已經形成,行業面臨著整合壓力。
與塔筒配套的另一風機部件法蘭,其產能同樣出現了過剩。記者從內蒙古某法蘭制造商處了解到,目前國內鍛造法蘭企業已有十幾家,市場競爭已趨白熱化,價格戰已經打響。
“中國法蘭市場,一年有30個億的需求,如果按照當前國內法蘭企業總產能計算,有30%產能已屬過剩。”該制造商說。
比拼內功時代到來
風機制造產能過剩端倪已現,比拼內功時代已經到來。如今的風機制造行業,與上世紀80年代彩電行業類似,經過大浪淘沙,一些弱小企業將面臨被整合兼并的危險,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將會以整合者的姿態出現。對于零部件供應商來說,關鍵還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質量供應體系,保持供貨穩定。
德同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趙軍分析,風機制造主要涉及零部件、整機廠與終端設備并網3個環節。國內葉片產能增速很快,但是缺乏核心技術;相對來說發電機壁壘較小,基本掌握相關技術;齒輪箱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但已初具產業化規模;控制系統技術還有待掌握。
趙軍預測,未來零部件行業將迎來一個國產化和大規模批量生產階段,在這個階段,整合將不可避免,企業是否可以存活發展,將取決于企業整體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產品的可靠性。
而對于整機制造商來說,質量、成本、交貨期以及對產業鏈的控制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都決定著未來風機制造商的競爭力。一般說來,風機制造行業的發展脈絡是,經過激烈的競爭,整機制造在企業利潤中的比重將逐步下降,而研發與服務的比重將逐步上升。
以世界著名風機制造商維斯塔斯為例,其2008年報顯示,該公司在服務領域的收入占到公司全年息稅前利潤的6.6%(3.96億歐元/60.35億歐元),維斯塔斯中國總裁安信誠告訴記者,將來這一比例會隨著風機在國內外保有量的提高而逐年上升。
在國內,金風科技也是沿著這一脈絡前進,其董事長武鋼的發展思路是,公司主攻研發與服務,而大部分的零部件制造訂單,交給其他企業去做,這種“兩頭重,中間輕”的策略,雖然是去年金風整機市場份額落后于華銳的原因之一,但對于企業長久發展而言,無疑是符合產業規律的。這一點,從兩家公司相似的口號中就可以看出,他們要做“風電系統解決商”,而不僅僅是風電設備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