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新統計顯示,華銳已從2011年年度新增裝機容量排名第一跌落至去年的第七位。
華銳正式設立于2006年2月,由大重成套、新能華起、方海生惠、東方現代、西藏新盟等5家法人單位出資,注冊資本為1億元;其中,東方現代和西藏新盟為尉文淵和闞治東設立的公司。
從成立之初引入尉、闞這樣的資本大佬,到2008年再引入新天域資本全資子公司FUTURE,股東從5個增為7個,而到2011年上市前夕,股東再次從7個變為22個之多,自然形成與第一大股東大連重工[-2.14% 資金 研報]集團的分羹之勢,這期間包括韓的天華中泰、新天域資本的FUTURE都通過部分股權轉讓實現了上市前的一輪套現;另外,其余部分股東也通過股份轉讓,實現了風險共擔。
除大連重工以及公司管理層控股公司外,22個大股東幾乎全部是投資公司,且有17個是在2008年公司開始籌備上市時設立的,業內人士分析,這種巧合背后或許是有意為之。
更讓人無法忽視的是,第二大股東FUTURE母公司、新天域資本背景頗為深厚,自2005年到2010年便完成了21個投資案例,收益均“令人咋舌”。
無法忽視的是,華銳一邊利用PE投資提供的資金進行瘋狂擴張,一邊卻陷入了眾多PE分羹的資本游戲之中。2011年,華銳風電每10股派10元送10股;2012年每10股派3.5元轉10股。兩次分紅就讓大股東們賺得盆滿缽滿。
即使現在股價跌至3元多,以尉文淵控股的西藏新盟出資1750萬元原始資金為例,此時依然可賺12億元以上,賬面財富增值超過70倍。
分步撤離成泡影
證監會再調查引發外界對華銳風電更多質疑,而蹊蹺的是,在啟動調查兩天前即1月10日,公司發布一則“鎖定承諾”的公告稱,以大連重工為代表的四大股東主動將延長限售期限一年或兩年。
而1月13日正是22大股東33.51億股限售股解禁日。
更為蹊蹺的是,除了大連重工、北京天華中泰、FUTURE、北京華豐能4家公司外,其他包括持股10.45%的尉文淵的西藏新盟、持股7.24%的北京新能華起、持股3.58%的深圳市富鼎順、持股3.55%的深圳市瑞華豐能以及其他眾股東均未在發布承諾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