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前后公司業績的曲線顯示,上市前不斷飆升的業績,上市后卻是一路向下狂跌,2008年至2010年,公司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96.93%、200.16%、50.87%,年度凈利潤最高達28.56億元;2011年上市當年,凈利潤即下降79.03%,2012年巨虧5.83億元,2013年預計虧損擴大至7億元以上。
緣何上市前所向披靡、業績飆升的華銳風電上市后快速陷入了虧損泥沼?
野蠻生長之后
1月15日,北京中關村[-1.95% 資金 研報]文化大廈的華銳總部偌大的辦公室里稀稀拉拉的員工正安靜地工作,公司一位搞研發的人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很多人在尉總時被裁,現在上班的員工大多人心浮動,感覺看不到未來。”
自2012年8月接替韓出任代總裁后,尉文淵進行大改革,但最終以“當場手寫辭呈”的極端方式失敗告終。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本報記者,韓俊良時代過度擴張、野蠻生長成為公司由輝煌到深淵的根本原因之一。
與金風科技[1.72% 資金 研報]董事長武鋼僅持公司1.49%股份不同,韓俊良持公司11.94%股份,為第二大股東,這從側面佐證了韓之于華銳的重要性,而多年掌舵華銳的韓也給公司打上了其獨特的性格底色。
2005年,國內主流風機機型為750千瓦,韓俊良卻果斷買入德國1.5兆瓦風機的生產許可證。
幸運的是,那一年,國家開始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不允許建廠”,而風電特許權招標中對大功率機組的青睞,讓眾多訂單花落華銳。
事實證明,當時風電藍海時期敢賭的投機性格幫了韓俊良,然而在后期漸入紅海、政府扶持減少時,卻帶給公司毀滅性的打擊。韓注重政府和客戶關系,而缺乏核心技術的瘋狂擴張,加之對供貨商的一味打壓導致其風頭正勁時埋下了“隱形的雷”。
坊間傳言,為拉近與某政府高層的關系,韓曾買下其所乘航班所有頭等艙機票,他親帶部下安坐于周圍。為獲取訂單,華銳內部諸多職位由某些國有電力集團員工家屬擔任,工作量少且薪水高。然而華銳卻不舍得投入足夠資金搞技術研發,2011年美國超導對華銳知識產權訴訟便是一個佐證。
快速膨脹后,2010年華銳達到最高峰,擁有4000多人的團隊,遍布全國200多個風電場。正是這一年,國產化率政策取消,2011年風電業事故頻發成為其走向拐點的導火索,國家收緊了對風力發電項目的審批。
受政策優勢不再、行業產能過剩及產品質量問題影響,前期過度擴張、缺乏核心技術的華銳來不及“急剎車”,便迅速走向衰退。
危險的資本游戲
成也資本,敗也資本,2011年上市鐘聲敲響,讓華銳風電命運發生轉折。
與無錫尚德類似的是,華銳風電的厄運也是從自曝家丑開始的。2013年3月6日晚間,公司主動發布一則關于2011年度財報存在會計差錯的公告,這引起了證監會的調查。
繼2012年巨虧后,今年1月8日公司公告稱2013年年度虧損預計高于前三季度的7億元,面臨被*ST以及公司債券將暫停的厄運。上市時90元每股的高發行價,截至1月16日收盤價卻為3.57元/股,短短3年市值蒸發70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