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銳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師胡渭說:“MEASNET這個資質很重要,中國電科院走出這一步也非常重要。中國電科院與國際接軌很早,對我們支持力度也最大。通過與國際接軌,他們消化掌握了國際標準,指導我們進行檢測,這樣能夠加速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產業鏈形成合力 力挺風電“走出去”
“我國風電機組制造業起步較晚,風電的爆發式增長促使國內涌現了七八十家風機制造商,近年來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由于低價競爭,產品質量下降造成后期運維中出現很多問題。”杜博斯說。
2006年,我國能源行業主管部門和國家電網公司認識到大規模發展風電即將面臨的檢測手段缺乏、檢測體系缺失等問題,謀劃建設了國家風電試驗基地——國家能源大型風電并網系統研發(實驗)中心,由中國電科院負責運維。2010年,國家能源大型風電并網系統研發(實驗)中心正式得到國家能源局批復,國家風電試驗基地作為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風電試驗基地位于河北省張北縣,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試驗能力最強的風電試驗基地。
中國電科院新能源所測試工程師李少林向記者介紹,張北試驗基地提供了國際最先進的風電研發試驗平臺。以低電壓穿越測試為例,測試系統的效率為目前世界同類設備的十倍以上,全國風電設備的低電壓穿越檢測約五分之三在這里完成。
截止2013年8月,中國電科院風電檢測累計開展項目339個,測試過的機型覆蓋國內所有量產超過50臺的型號,并多次前往在丹麥、西班牙、印度等國家為國外制造商開展風電機組檢測。張北風電試驗基地不僅提供試驗檢測服務,同時還為行業提供了公共研發平臺和培訓平臺,已成為我國新能源科技成果展示的窗口。
秦世耀表示,風電產業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全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實力。想要在國際的舞臺上獲得更大的話語權,需要開發商、制造商以及中國電科院等第三方機構形成“合力”,共同拓展國際市場。
“德國的經驗對我們很有啟發,我國風電發展初期,德國等風電發達國家通過技術援助等方式支持我國建立風電研發、試驗等能力,同時也逐漸進行了市場滲透。現在我們國家的風電規模已經達到世界第一,國內企業同樣需要“走出去”,如果能夠借助政府國際合作的平臺,全產業鏈通力協作,共同“出海”,將會大大提升我國風電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中國電科院可以幫助包括制造商、開發商、電網企業和像電科院這樣的咨詢機構等風電各個環節的企業形成“合力”----不論是幫助企業把設備出口,還是幫助國內企業投資建設風場。”秦世耀說。
“國際社會看我們,首先是看國家的實力,看的是中國整體風電行業的水平,從而可知在這個水平下出來的企業會具備怎樣的能力。一旦處于邊緣狀態,就拿不到核心信息,找不到精準的方向,會走的慢、會走偏。中國電科院加入MEASNET,將推動中國整個風電行業獲得世界的認可和話語權,這是最大的意義。”侯玉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