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風20%,風電企業就是虧損狀態,不但會嚴重影響后期投資,給開發商造成經濟壓力,還會影響投資者對整個行業的信心。”彭澎認為,由于之前各種補貼遲遲不到位,企業虧空嚴重,現在情況剛剛好轉,不適宜馬上降低電價。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風電電價與棄風限電沒有必然聯系。之所以會出現棄風問題,是因為之前建設風電項目時,對風電消納的問題考慮不充分,使得風電的規劃與其電源規劃、電網規劃不協調,局部地區風電消納產生困難。而一些地方風電裝機規模遠超過當地的消納能力,建設初期又沒有明確外送消納市場和送電通道,“出現棄風問題是必然”,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瓊慧說。
而前一段時間補貼發放不能到位,則主要是因為實際風電項目投運規模遠遠超過了當時測算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水平時的規模,“其本質是國家補貼資金規模沒有與風電開發規模掛鉤帶來的問題”。
今年2月份,能源局專門出臺文件,要求解決風電消納問題。同時,國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解決補貼不足的問題。8月底,發改委發出通知,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由8厘/千瓦時上調至1.5分/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缺口正在慢慢減少。
另外,補貼結算方式也有變化。以前,風電補貼是按當地脫硫燃煤標桿電價結算的,國家發放的補貼由電網企業轉付給開發商?,F在則是由政府預撥給電網企業,電網企業按月足額按照標桿電價向開發商結算。因此,“補貼發放不到位的問題已經成為了過去時,未來通過建立補貼規模與風電項目建設規模聯動的機制是可以避免這種問題出現的。”李瓊慧肯定地說。
電價調整建議
從風電行業發展情況來看,今年年底,我國風電裝機規模將超過7000萬千瓦,而風電消納形勢卻依然嚴峻。“是時候調整風電電價了,”李瓊慧說,“這是一種姿態,可以讓開發商更理性對待開發問題。”下調電價能夠減緩新增項目增長速度,減小風電消納的壓力。而且,政策的導向性更有利于引導開發商不斷通過技術進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最終實現國家補貼的淡出。
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風電上網電價都是要逐年遞減的,這是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目前國內風電電價要大幅下調難度很大,會嚴重挫傷風電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很難做到按目前風電實際的度電成本來降。所以,李瓊慧建議,降價的幅度不要太大,最好是進行微調。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小風電項目建設沖動,抑制新增風電規模的過快增長,減輕已建成風電場的消納壓力;另一方面有助于開發商增強風險意識,在風電項目開發選址時,更加重視風電場的消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