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風電裝機量已取代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由于部分地區電網結構及調峰能力的限制,“棄風限電”的問題日益嚴重,成為我國風電行業的頑疾。
我國“棄風限電”現象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統計,2012年全國約有218億千瓦時的風電被限發,同比翻了一番,平均限電比例達到19.89%,其中,蒙東地區限電比例高達35.19%,吉林和蒙西地區限電比例分別達到32.37%和24.9%。
200億千瓦時電的損失意味著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面對如此之大的損失,如何才能徹底解決“棄風限電”的問題呢。
“棄風現象”頻現
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012年全國電力工業年快報統計,2012年底中國風電并網總裝機6083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一;2012年風電發電量1004億千瓦時,超過核電發電量的982億千瓦時。這是中國風電發電量首次超過核電,由此,風電已經成為繼火電和水電之后的中國第三大主力電源。
然而與之不相匹配的是,風電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2年,風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全國平均為1890小時,較2011年下降30小時。個別省(區)風電利用小時數下降到1400小時左右。2011年風電100億度的限電規模,在2012年變成200億度,短短一年間規模翻倍。
目前,我國“棄風限電”現象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統計,2012年全國約有218億千瓦時的風電被限發,同比翻了一番,平均限電比例達到19.98%。其中,蒙東地區限電比例高達35.19%,吉林和蒙西地區限電比例分別達到32.37%和24.9%。
內蒙古是我國陸上風能資源大區,有風力發電企業上百家,截至2010年底,內蒙古風電裝機達到870萬千瓦,在全國遙遙領先。但自2009年以來,讓這些風起云涌搶灘內蒙古風電的企業倍感無奈的是:有電送不出去,甚至只能棄風。國電龍源內蒙古公司總經理齊來生表示,由于區內電力市場空間和電網調峰能力不足,每到供熱期就要風電“棄風”來保證居民供熱。內蒙古風電進入“發展越快,損失越大”的惡性循環。
國家電網新聞發言人張正陵說,東北棄風是集中大規模開發風電的結果。吉林風電發展體量與自身經濟體量不匹配,棄風主要在冬天的夜晚。由于吉林火電機組大半是熱電聯產,冬季供熱時負荷最低只能壓到90%,由于缺少外輸線路只能選擇“棄風”。而西北和華北地區主要是負荷問題。
目前,我國風電發電量僅占全部電力消費量的2%,對此,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不無擔憂,他認為2012年風電因棄風導致的限電量相當于700萬噸標準煤,如果按照目前國家火電煤耗1千瓦時電226克計算,200億千瓦時電損失的標煤就超過678萬噸,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超過100億元。如果這部分風電能順利并入電網,有望緩解困擾我國的霧霾天氣。
健康發展風電產業
自2012年來,由于電網接納能力不足、風電場建設工期不匹配和風電不穩定等自身特點導致的部分風電場風機暫停的現象,使得我國蒙東等地區頻繁出現大面積“棄風現象”。風電并網運行和消納問題是制約我國風電健康快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