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從事關投資收益率的重要數據看,南方地區并不會令投資者失望。
2012年6月,國家能源局在《關于加強風電并網和消納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中要求,將風電并網運行情況作為新安排風電開發規模和項目布局的重要指標,風電利用小時數明顯偏低的地區不得擴建規模。
其中風電年平均利用1900小時是公認的中國風電場發電盈利與否的分界線,而“三北”地區風電利用小時數均徘徊在1900小時左右。
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南方地區。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11年風電年利用小時數平均為1920小時,其中,福建(3096小時)、云南(2440小時)、江西(2340小時)高居前三。
風機淘金
熱鬧的不止風電開發商,“追風”的隊伍里,不乏風機制造商的身影。
2012年7月,華銳風電發布公告,將原計劃用在大連、天津兩地風電基地的募集資金,轉至河北、云南和大同,其中云南楚雄的風電基地明確要重點生產適合高原風能資源特點的機組。
8月業界再傳出消息,明陽風電與華能、國電龍源、大唐和中電十四局簽訂協議,共同開發大理六百多萬千瓦風資源。
據了解,新興的云貴地區風電開發中,風機制造商東汽、金風和運達進入較早,拿到的項目也多,南車、明陽、三一也有少量項目。
在2011年風電市場整體下滑的態勢下,一些風電開發業主即便拿到了國家能源局的核準,也遲遲不肯建設。為了爭取主動,湘電更積極地在福建、廣東、山東和云南等地尋找機會,目前湘電的風機在福建使用最多。
從機型選擇上,早期進入南方風電市場的機型與內陸并無二致。但高原、低風速風機要求解決空氣稀薄、風速慢的問題,于是出現了更長葉片、更大掃風面積以應付發電出力不足的新機型。
在這股高原風電的熱潮中,外資風機制造商也欲分羹。西班牙風電設備制造商歌美颯中國公關總監陳曉倩表示,目前歌美颯在福建向龍源等客戶提供適用于低風速的風機,在云南還沒有設備,但“歌美颯正積極開拓這里的市場,無論在設備提供或者風場開發方面”。
當然還有一部分風機制造商不滿足于只做設備提供商,而以入股的方式進入南方風電場投資。以湘電風能為例,湘電風能副總經理龍辛介紹說,他們在郴州投資了一家風電場,已于2011年開始發電,“從運行情況看,湖南的風是差一點,但也可以。”
金風科技副總裁王相明表示,金風的風機以前集中在特許權招標項目的大基地中,隨后的應用變得比較分散,不僅在南方的云南、江西,也分布在山東、陜西等地。“三北地區、南方對風機的機型要求不一樣,針對不同區域要有適應性的產品。”
南下隱憂
在風電“十二五”規劃中,風電戰略從“大規模大基地”加上了“分布式、低風速和海上風電”,這對于南方風電無疑是個契機,但施鵬飛提醒注意,“南方風電從規劃總量上還是小,未來五年70%的裝機容量還是在北方。”
“風電市場最多是在向南方擴展,而非轉移。”國家氣候中心主任李俊峰說。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華東勘測設計院院長方滔也不認為南遷會是個長期趨勢。“從北方到南方,不要又走另一個極端,沒必要鼓吹南遷,或許明年又有新趨勢,南遷能持續多久,還有很多不可測因素。”
除可能的土地、開發成本、環境等諸多限制外,南方風電產業現在是“大而不強”,各開發商圈占資源的熱情遠大于實際建設的熱情。
以云南為例,最早進入西南風電領域的是中國水利水電十四局等“坐地戶”,但直到2008年項目才開展起來;廣東明陽跟大理州簽訂了投資意向,但目前還沒有實際項目;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察設計院除了已建設的幾個風場外,還和地方政府簽訂意向性的協議,在業界人士看來,“沒落實都不算數”。
“那些圈占四類資源區里都不算太好的地方的企業,也是寄希望于未來潛在的開發可能性。”一位發電企業人士表示。
云南省電力設計院新能源設計研究所張懷孔是一位云南風電開發的參與者,多次參加省發改委的相關會議。“有序開發比較好,發改委層面不贊成一窩蜂。”張懷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