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荒漠、戈壁、大風車”既有印象不同,早年活躍在“三北”(華北、西北、東北)地區的五大電力集團已開始紛紛南下淘金。
2012年8月,大唐新能源公布其中期業績,公司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胡國棟表示,受限電政策影響,“公司主攻電廠建設已推向南方,而限電地區已開工項目將暫緩處理”。
在國家第二批風電擬核準計劃中,大唐新能源獲得1.2GW(吉瓦,即1000兆瓦)風電容量,其中僅有8%在限電地區,已完成的建設項目中,僅有不到15%位于限電區域。由于近年北方風電快速發展,電網建設滯后,難以消納電量,風電廠屢被拉閘限電。
“我們未來將重點開拓兩廣、云南及福建等南方區域。”胡國棟表示,暫緩北方項目、向南方挺進已不是一家之選。
以云南為例,現在已有華能、大唐、華電和國電龍源等外來投資者在不斷搶奪“資源好、電網結構好”的優勢資源區,而具本地優勢的中國水利水電十四局、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等,則早早圈定勢力范圍,并與云南縣市一級政府簽下意向性開發協議。
華電新能源前副總經理遲繼鋒介紹,華電在云南的投資力度較大,盡管目前只有5萬千瓦并網、10萬千瓦在建,但未來五年計劃中的裝機容量就達五六十萬千瓦。大唐新能源副總經理胡國棟亦表示,大唐在云南有10萬千瓦并網、5萬千瓦在建,未來五年計劃的裝機容量也有60萬千瓦。
搶灘者中,國電最為搶眼。國電龍源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如果項目進展順利,到2012年底,龍源就會取代華能,以超過30萬千瓦的投產裝機,占據云南已投產裝機的30%,坐上云南風電的頭把交椅。
中國風能協會一位人士表示,早年間西南、中南被忽略,包含著對交通狀況、投資收益率的悲觀。但實際幾個項目啟動起來后,“大家發現風資源情況不錯,大水電和大南方電網的輸出能力又強,激發了各投資商的風電熱情和競爭圈地。”
“要么南擴,要么出走”
“道理很簡單,北方的風資源再好,哪怕好到刮臺風,發出的電上不了網也是白搭。”湘電風能副總經理龍辛一語道出南下之因。
自2009年以來“三北”地區愈演愈烈的棄風、限電,被認為是本輪風電上山、下海、南遷的直接原因。2011年,國家七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限電達到頂點后,幾大電力集團甚至出現了已通過核準的項目也暫緩建設的情況。
“限電影響太大,南擴的趨勢很明顯,幾乎每家都在往南走,只是側重的省區各不相同。”中國水電建設集團新能源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谷日明分析說,因限電造成的經濟效益變差,評價項目的眼光立即就會變,“沒有別的地方去,要么往南,要么出去。”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提醒說,南方風電開發的另一個重要前提,是比北方更優惠的0.61元/度補貼電價。再加上低風速機型的研發、風電技術的進步以及機組價格大幅跳水,使得原先不具備開發條件的風場“變廢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