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能源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非石化能源占比超過15%。由于目前中國核能的發展受到一定制約,這15%的份額就更多地分攤到風能的身上。清潔、安全、可再生的風能資源被寄予厚望。但“棄風”問題卻日益嚴重,制約風電產業的發展。
發展非并網風電或能幫助一部分風電就地消納。2012年9月底,一個鮮少邀請媒體參加的會議在北京召開,非并網風電正靜悄悄地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但這項技術是否能夠最終做成一個大的產業蛋糕,目前還是未知。
棄風
早期風電企業受高額利潤的吸引,大肆“跑馬圈地”,中國風電產能過剩帶來了大范圍的資源浪費。9月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棄風超過100億KWh,棄風比例超過12%,相當于330萬噸標準煤的損失,同時,全國并網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903小時,比2010年減少了144小時。
而在風電設備方面,2011年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GW以上,而國內新增風機裝機容量僅為18GW,這導致國產設備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有專家指出:風力發電呈現波動,一旦并入電網,在3%范圍內尚能忍受,超過5%,則必須設置“穩定器”,而一旦超過8%,將給電網帶來毀滅性的震蕩;另外,風力機結構復雜,風電價格遠高于煤電,很多風電設備單位功率的費用是煤電的2倍以上,以致不少電網公司將風電視為“垃圾電”,“棄風”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為解決“棄風”問題,國家能源局近期頻繁出臺多項政策,推進風電并網。依據8月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通知,風電利用小時數明顯偏低的地區不得進一步擴大建設規模,并要求確保風電特許權項目的并網運行和所發電量的全額收購。隨后能源局又發給各省(區市)的緊急文件,要求各省嚴格執行風電項目核準計劃,對于風電“棄風”超過20%的地區,原則上不得安排新的風電項目建設。
并網
行政力量的強制干預效果如何?接受記者采訪的能源專家孟憲淦、林伯強等都表示,有通知并不能解決問題,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和細致的落實政策才是實現并網的關鍵。他們認為,風電標準的細則雖然已經在陸陸續續出臺,但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標準。此外,風電接入地區的消納能力,包括變電站容量、配套設施等都還需要完善。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如果現有的責任義務關系得不到梳理,利益響應機制得不到協調,并網和消納問題將成為嚴重制約中國風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的瓶頸。中國需要盡快克服這些發展瓶頸,并擺脫市場和體制的制約,為風電行業的發展掃清障礙。”
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肖世杰也公開表示,風電出力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是導致風電并網及消納困難的根本原因。要有效解決這一世界難題,需要從電源結構、電網結構和電網調度運行等方面著手。
非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