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北”(華北、西北、東北)風電基地如火如荼時,沒人在意雞肋般的南方風資源。現在,眾多風電開發商、風機制造商紛紛南下跑馬圈地,曾經在風能版圖上默默無聞的南方省份正在變成中國風電開發的最前線。
這一次,一個個風車并沒有再在北方地區豎起,而是轉移到了過去名不見經傳的南方地區。
“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以“風花雪月”著稱的云南大理,終于靠山頭上不斷豎起的風機坐實了“下關風”的稱號。
按照2011年年底大理官方的說法,在這個被全國小資膜拜了一遍又一遍的旅游勝地,已建成投產的風電裝機容量已經占到云南省的六成。
不惟大理,就在昆明以東與曲靖相鄰的石林、陸良一帶,再以昆明為起點沿著名的滇緬公路往西,巨大的白色風機葉片、塔筒正在被運往一座座高山上。
云南,這個西南邊陲省份,正低調地成為風電新核準項目冠軍。
在國家能源局2012年度的風電核準計劃中,云南省以220萬千瓦居全國第一。2012年7月,在全國范圍內的增補風電核準項目中,云南一次獲得17個項目、裝機84萬千瓦。
“僅增補的裝機容量一項,幾乎就等于到2011年底時云南省全部的裝機容量了。”中國風能協會一位人士慨嘆。
僅僅四年前,云南省第一座風電場才在大理大風壩建成。短短幾年,云南全省投產的風電裝機就有近百萬千瓦,在建規模達到了135萬千瓦、開展前期工作的又有370萬千瓦。
枯燥數字背后是一股日益高漲的風電南下風潮。低速風場的潮流不止涌動西南,也覆蓋到了長江以南地區。很難想象,身處等級最低的四類風資源區的湖南、湖北、云南、貴州等地,能夠成為中國風電開發的最前線。
以貴州為例,2007年貴州首次做風電發展規劃時,認為可開發的風能資源為20萬千瓦,到了2011年,規劃容量急速上升到了427萬千瓦。同時期風電大省甘肅的并網裝機容量也不過445萬千瓦。(詳見南方周末2011年11月17日《風電急“上山”》)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南部省區如廣西、云南、安徽等省區,其風電裝機與2010年相比已經翻番。與此同時,沿海新興市場如山東、江蘇、廣東和福建的上年末裝機已超過百萬千瓦,躋身中國風電的第二梯隊。
電力巨頭“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