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章丘市,素有中國“鐵匠之鄉”的美譽,鑄造產業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時冶鐵、制鐵已居全國之冠,元末已發展成為著名的“鐵匠之鄉”。當年,章丘鐵匠隨“闖關東”大軍將冶鐵、制鐵技術傳到東北三省,為東北重工業基地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一盤紅爐打天下”,曾是章丘鐵匠“闖關東”的真實寫照。
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一產業的發展卻陷入了困境。
“鑄鍛業作為章丘的傳統支柱產業,過去的特點是‘小而雜’,很多企業從家族式小作坊發展起來,生產管理比較粗放,幾個鐵匠、兩臺爐子就能干打鐵。”章丘市節約能源辦公室主任劉學剛告訴《瞭望》新聞周刊,2005年之前,全市鑄鍛企業最多時曾有1000多家,但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企業寥寥無幾。由于進入門檻低,企業之間惡性競爭,缺乏自主創新,影響了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將傳統鑄鍛產業做大做強,章丘市近年來通過政策引導和產業扶持,促進民營鑄鍛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新興產業,部分優勢產品占到國內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辟出扶壯民營企業發展的新天地。
傳統產業提質升級
坐落在普集鎮的章丘重型鍛造有限公司,曾經是個只有“一臺爐子一臺錘”的打鐵小作坊,1992年成立之初只能生產些斧子、錘子等簡單農具。經過20年發展,如今這家小作坊已成長為年產鍛件3.5萬噸、資產上億元的現代化企業,不僅為中國重汽、徐工集團等大型企業配套,產品還出口歐美地區。
“鑄鍛產業現在越來越趨向于專業化分工,需要舍得上規模、上技術設備才能取得規模效益。誰轉型升級早,誰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分得一杯羹。”公司董事長崔江嶺告訴記者,資金瓶頸是制約民企發展的一大障礙,2008年之前他們基本貸不到款,但現在企業已從銀行貸款1億多元。
“促進傳統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質升級,政府扶持引導是關鍵。”采訪中,章丘市委書記江林談到,為打造“中國鑄造之鄉”,章丘市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傾斜扶持,大力提升鑄造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提升鑄造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為此,章丘市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鑄鍛行業企業調整轉型的意見》《關于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對鑄鍛行業的財稅政策扶持。市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作為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業技術改造、貸款貼息、擔保補助、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