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
2011 年11 月28 日~ 12 月11 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 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7 次締約方會議在南非德班召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參加了此次氣候大會。為向讀者傳遞這方面的資訊,感受班德會議的氛圍和成果,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李俊峰,他的解答會給讀者帶來啟迪。
《風能》:您認為這次德班大會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您如何看待這些成果?
李俊峰:總體來說,大會無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主要歸結于三點:第一,大會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問題作出了安排,雖然這種安排還只是定性不定量,但《京都議定書》生死存亡的問題有了答案。第二,大會啟動了綠色氣候基金,從2013 年到2020 年,發達國家每年要提供1000 億美元用于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發展中國家也可以通過捐款等形式提供資金,雖然現在這還只是個框架,沒有說多少錢和如何花費,但銀行賬戶已經開了。
至于如何花,需要討論制定進一步的規則。第三,深入討論了2020年以后進一步加強公約實施的安排,并決定成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討論《京都議定書》之后的一些問題。
《風能》:很多人認為這次德班氣候大會多少讓人有些失望,您如何看待這次大會各方的表現?您如何解讀這些表現?
李俊峰:我覺得,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這次德班氣候大會上的表現都可以概括為三個詞:務實、誠意和妥協。
務實是相比以往不切實際和過高的預期目標而言。2007 年巴厘島和2009 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各方自信滿滿,預期很高,對談判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而這次大會,大家不僅把自己的期望值降到了一個合理的位置,更是多了溝通和傾聽,少了哭喊與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