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自主創新是貴司的最大特點之一。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意味著加大投入,勢必影響到上市公司的即期業績。貴司如何權衡自主創新與現實生存之間的關系?
陶總:華銳風電一直以“技術創新、國產化、規模化、大型化、國際化”為長期發展戰略,不斷加強自主創新,不斷提升風電技術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希望為中國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自主創新非但沒有影響到公司的經營業績,反而是一路走來,勇于挑戰前沿技術和堅持自主創新有力地支撐著華銳的跨越式發展。
舉例來說,華銳風電比國內同行早一年多時間推出1.5兆瓦風機,憑借自主創新的技術優勢,迅速占領了市場。通過技術創新,華銳開發出了國內首臺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沒有技術創新,就會受制于人,只有走技術領先之路,堅持自主創新,才能真正實現從大到強。
有問題,但不能因噎廢食
記者:近期,國內市場兆瓦級風機報價不斷下降,據悉最新報價已下滑至每千瓦3000元左右。風電裝備業是否已進入“價格戰”時代?
陶總:近年來國內風機價格下降得較快,行業平均利潤率較低。但這個問題是一個行業發展周期的問題,風機制造業與其他行業一樣,起步之初,利潤率非常高,隨著參與者增多,行業的成熟,平均利潤率就會降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經過三五年甚至更長一個時期的完全充分競爭,整個行業的發展才會更加健康,真正優秀的企業才會脫穎而出。
在風電產業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有些問題是無法回避的,而長遠來看這將促進整個海上風電行業更長期的、更穩健的發展。關鍵是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而不能因為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就停止前進,因噎廢食。
記者:去年以來,貴司進軍海外市場的步伐在加快。在貴司“十二五”規劃中,海外市場占據怎樣的位置?有何特點?發展目標是什么?
陶總:近年來,華銳風電國際化戰略穩步前進。目前,華銳風電已經在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巴西等多個國家建立子公司。國際市場開拓也取得了重大突破:4月12日,華銳風電同希臘PPC電力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希臘共同開發一個200-300兆瓦的風電場以及一個海上風電場,合作總額最多可達到4.5億歐元。華銳風電還將在希臘建立風電機組生產基地。在印度,我們也有10臺機組裝機運行了一年多,運行情況非常好,得到了業主方的充分肯定。
國際化是華銳風電“十二五”期間的第一戰略,預計到2015年海外業務將占到舉足輕重的地位,屆時華銳風電將真正成為一家國際公司。(本報記者 王峻峰 特約通訊員 肖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