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陽集團董事長兼CEO
從5億到113億的飛躍,明陽集團只用了短短5年,其董事長兼CEO張傳衛注定要在中山甚至廣東的民營經濟史里書上一筆。
記者專訪張傳衛的時候恰逢七一建黨90周年,明陽風電的工廠里,數百號員工一大早聚集在廣場上升國旗、唱國歌,包括張傳衛在內的黨員都佩戴了黨徽。升旗儀式結束后,張傳衛仍像上市后的每天一樣“忙得不覺得自己是個老板”:在視頻會議里回答來自海外投資者的各種疑問;會議室里,好幾批金發碧眼、西裝革履的外國人正在等待與他洽談,其中有來考察的投資方,也有剛剛上任的美國獨立董事。
這個場景或多或少揭示了明陽風電高速成長的某些基因——既是政商關系的處理高手,又能在國際資本市場長袖善舞。
張傳衛當過兵、從過政。1993年他辭職“下海”,拿出自己積攢的工資,東拼西湊了12000元組建中山市明陽電器有限公司,主營產品是配電箱。到1995年,這個小打小鬧的公司利潤已有50萬元。不同于許多民營企業家小富即安的心態,張傳衛始終懷著一個更大的夢想,50萬元利潤全部被投入開發新產品。
憑著技術創新,勢單力薄的小企業居然把單個優勢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做到了全國第一。1998年,積累了幾百萬元的利潤后,他再次把所有資金用于產業升級:買地建新廠房,同時開發具有國際水平的高壓開關柜,產品再次升級,成為國內第一個開發出中置式真空開關柜產品的企業。
2000年,全國3000多家開關柜企業還在激烈廝殺,張傳衛再次調整航向,轉做高壓變頻調速裝置(即高壓變頻器)。這是一款節能產品,能對高壓電動機進行調速節能。當時電力還不緊張,很多地方政府還在鼓勵用電。張傳衛對電力的稀缺性做出前瞻性的判斷,在電力過剩時期開始著手研發開發節能設備,以產學研的方式持續投入研發費用7000多萬元。
“他不是圖錢,就是想把事情做成。從沒想過拿錢來享受,該吃什么還是吃什么。”追隨張傳衛十多年同事這樣評價張傳衛。
押注風能
這一輪產業升級,使明陽完成了從輸變電設備到大型節能和電力電子裝備核心技術的第一步轉型。五年間,明陽成為全國高壓變頻調速的領軍企業,已經掌握了風力發電控制系統的核心技術。
2005年,新政策規定風電設備的國產化水平要達到70%,而當時外資風機制造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超過七成。面對隱藏的產業機遇,張傳衛認為,既然明陽已經在這個領域積累了核心技術和人才儲備,為什么不自己做?“對我們來講,這是能介入大產業的唯一機會,火電進不去了,核電需要門檻,水電也很飽和了,我們能進入大電力的切入點就在風電,夢想就在這里。這是歷史性機遇,一定要沖進去。我們都是40多歲的人了,如果在我們人生中能夠干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是這一次機會了。如果用5年時間打造一個百億產值的企業出來,到五六十歲還能做個千億的。如果在50歲還沒做出百億,這一生也就如此了。”
從2005年6月開始,明陽正式進軍風電。雖然有電控系統生產的基礎,但風機核心技術仍處于空白。在高端制造業,國內過去通常的做法是委托開發,以市場換技術。
與一家德國風機設計公司商談了委托開發8個多月后,張傳衛突然在簽約的前3天改變想法。“我們買得來技術和許可權,但永遠買不來關鍵技術和研發能力。我們有核心的控制技術,還有中國的氣象資料和風資源資料,在中國電力行業有獨特的客戶資源,為什么不可以聯合研發呢?我不想借雞下蛋,而是要結婚,生出中國的孩子,姓中國的姓。”
確定了聯合研發模式之后,推出第一批符合中國風資源環境的定制化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風機陸續面世。從合同簽訂到第一臺整機投入商業運行小批量生產僅用了15個月,比德方最初預計的3年大大縮短了一半以上。
“這是了不起的,比國內的產學研更上一個臺階。”張傳衛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