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構建有利于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國際合作。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大力拓展能源國際合作范圍、渠道和方式,提升能源“走出去”和“引進來”水平,推動建立國際能源新秩序,努力實現合作共贏。
——改善民生。統籌城鄉和區域能源發展,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盡快消除能源貧困,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用能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到2015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
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1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將為實現此目標不懈努力。
三、全面推進能源節約
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要實現能源資源永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節約能源的道路。
中國始終把節約能源放在優先位置。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就提出了“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發展方針。2006年,中國政府發布《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2007年,發布《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了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工作。實施“十大節能工程”,推動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建筑節能、綠色照明、政府機構節能,形成3.4億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開展“千家企業節能行動”,重點企業生產綜合能耗等指標大幅下降,節約能源1.5億噸標準煤。“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9.1%。
2011年,中國發布了《“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的主要目標和重點工作,把降低能源強度、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倒逼機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強化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以及城鄉建設和消費領域用能管理,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優化產業結構。中國堅持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節約能源的戰略重點。嚴格控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落后產能。加快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加工貿易準入門檻,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改善外貿結構,推動外貿發展從能源和勞動力密集型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轉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加強工業節能。工業用能占到中國能源消費的70%以上,工業是節約能源的重點領域。國家制定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先進適用技術目錄,淘汰落后的工藝、裝備和產品,發展節能型、高附加值的產品和裝備。建立完善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強制性標準體系,強化節能評估審查制度。組織實施熱電聯產、工業副產煤氣回收利用、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節能產業培育等重點節能工程,提升企業能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