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中國互聯網的并購一天一個,4月2日,阿里巴巴95億美金全資收購餓了么;4月4日凌晨,美團以27億美金估值全資收購摩拜;4月4日上午,蘇寧宣布100%收購迪亞中國300多家門店的股權,具體交易額沒有公布,但估計沒有15億元下不來。中國商業難道開啟了并購模式?
餓了么、摩拜、迪亞創始團隊成功套現,變身億萬富翁,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雖然創業理想要換一個賽道了,但自己創立的品牌能夠繼續在市場上發揮作用,還是很值得高興的。
這幾個并購案,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如果從大零售的角度去看,其實也挺值得分析一下的。
大零售第一條,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業態要融合。
互聯網業態也是一樣,餓了么和摩拜都是單業態,還是低毛利,這就很危險,因為你沒有護城河,也沒有品類支撐。
說句不好聽的,餓了么和摩拜有什么核心競爭力?除了資本。
技術嗎?完全談不上,摩拜單車雖然原創性比較強,但也不是最好騎的單車,他們在技術上的確下了苦功夫,但都是邊緣創新,而且很容易被對手模仿。
餓了么只有外賣,而且還是以中低端市場為主。上,對商戶沒有更多服務;下,對用戶沒有更多黏性;中,對騎手也沒有太大吸引力,現在城市跑腿業務那么多,到哪兒都能接活。
移動互聯網時代講究連接,但連接本身創造的價值有限,必須重新創造產品,賦能合作伙伴,才能建立護城河。但是,餓了么的所有傳播內容,有談過商戶賦能、用戶節約、騎手致富的嗎?
極少!餓了么出新聞,要么是跟美團打架了,要么就是跟資本有關的傳聞,極少有商業賦能和牛逼的技術出來,直到現在被賣了,也沒見這家公司有什么獨到的商業能力呈現出來。從本質上講,餓了么就是一個打打殺殺的苦逼公司,賣95億美金,太值了。更關鍵是,它是行業第二,還不是第一。
不過,雖然餓了么業務單一,但并入阿里還真的很有價值。
餓了么賣95億美金,刺激了很多傳統生意人,一個一直虧損的公司,憑什么值600億人民幣?
這事,不能從贏利角度去看。第一,連接了幾百萬商戶和幾個億的消費者,本身就很值錢;第二,如果阿里不收購,最后賣給美團或者騰訊,那么阿里在生活服務領域將是全面潰敗,口碑更做不起來,因為口碑只是一個餐廳信息平臺,美團和大眾點評任何一個都可以取代它,進而會威脅到支付寶在線下的地位;第三,阿里收了餓了么,綜合自己的飛豬、口碑、支付寶,甚至下一步全盤拿下ofo,多業態融合,建立密封連接,阿里的線下戰略,徹底江山穩固了。
所以,再也不要問“一個企業不贏利,憑什么值這么多錢”這種傻問題了,做值錢的企業,也很好。
同樣是處在尷尬的行業第二的摩拜,雖然開創了一個新品類,但也是業態太單一,利潤率更低,偏偏又是非理性發展,能賣27億美金很不錯了,當然,融資也融了不少。
據鳳凰財經報道,摩拜成立于2015年1月27日,注冊資本500萬元,主要經營范圍為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在摩拜的發展史上,曾進行了多達13筆融資,其中最新一輪發生在今年1月,由美團領投,融資金額超10億美元,投后估值超過50億美金。但最后一輪沒有成功,變成了賣身。
摩拜有今天的結局,說不上是好是壞,但這是阿里和騰訊兩強爭霸的結果。
共享單車的開創意義挺大的,方便了很多人,對城市交通也很有好處。但是,這個行業的創業者和資本太急功近利了,一心想把對方干掉,以為錢多,背后有靠山就可以把自己的單車扔遍全世界,過于泛濫的投放,讓單車變成城市問題,導致了不好的公眾形象。
這都是想稱霸的惡果。
如果美團收購摩拜之后,不能改變惡性競爭的局面,阿里整合哈羅和ofo也不能理性競爭,共享單車的未來,恐怕不會好,也就這樣半死不活了。
科技圈善于玩弄概念,零售圈就務實很多,對于蘇寧收購迪亞,還是很看好的,這是蘇寧進一步去電器化的良好步驟。雖然蘇寧早就不是單一的電器零售企業,但電器類還是占據了絕大多數,線上的多品類越來越難,因為流量太貴,需要的投資太高,往線下走,不斷融合、并購、開拓新業態,是個不錯的思路。據悉,前兩年蘇寧就想收購紅旗連鎖,最后可能是因為價格而沒有談攏。
實際上,這兩年,便利店的價格有點泡沫了,要價太高,但是,還是那句話,單一業態在這個時代不行了,業態一定要融合,便利店作為靠近消費者的地方,相比較垂直電商或者某些單一品類的微商還是好很多,但即便如此,便利店只有連接了豐富的供應鏈(服務)才更有競爭力,否則,也不會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