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健康領域海外并購面臨降溫 下半年"出海"不被看好
2017-04-17
瀏覽數:840
借由資本的整合力量,同類上市公司之間的“階層分化”正逐漸顯現:在剛剛過去的一周,上海萊士(002252.SZ)母公司科瑞集團以及愛爾眼科(300015.SZ)、昊海生物(06826.HK)分別披露了新一輪的海外并購計劃,希望依托這些并購,進一步坐穩所在子領域的龍頭地位。
借由資本的整合力量,同類上市公司之間的“階層分化”正逐漸顯現:在剛剛過去的一周,上海萊士(002252.SZ)母公司科瑞集團以及愛爾眼科(300015.SZ)、昊海生物(06826.HK)分別披露了新一輪的海外并購計劃,希望依托這些并購,進一步坐穩所在子領域的龍頭地位。
這是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2000億規模大健康并購市場的一個縮影。根據普華永道公布的最新報告:2016年度中國大健康行業并購交易量依舊上揚了26%,其中,海外并購成績亮眼,不僅總額增長了近4倍,數量也增長了2.4倍。
在包括投資機構、知名咨詢公司在內的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借由海外并購,一些子領域的龍頭公司進一步坐穩了業內“老大”位置,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擔心,隨著今年初匯率新政的出臺,臨近交割期的不少中國企業正面臨“錢出不去”的尷尬現狀,與此同時,這波海外并購的“冰點”或在今年慢步到來。
私募基金推高海外并購交易
根據普華永道的這份統計報告,在過去的2016年,健康行業的海外并購交易總額高達80億美元,總交易數量為85起,而這一數字在2015年分別為15億美元以及25起,一年時間分別上升了433%及240%。
事實上,2016年醫藥行業海外并購無論從交易金額還是數量上來說均呈爆發式增長,先后涌現了諸如復星醫藥收購GlandPharma(12.6億美元)、科瑞集團收購BioProducts(12億美元)、華潤投資澳洲GenesisCare(10億美元)、中信產業基金私有Biosensors(10億美元)等大型交易。
而上周,上海萊士控股公司科瑞集團公布了一項針對德國血漿產品制造商Biotest的收購議案,該交易估值高達100億元人民幣,倘若完成交割,千億元市值的上海萊士不僅將借此坐穩國內血制品公司“一哥”地位,本土藥企去年由復星醫藥收購印度GlandPharma所產生的12.6億美元的海外并購紀錄也將就此打破。
事實上上海萊士正是借由近幾年的不斷并購從而實現了資本估值的不斷增長:2014年2月,上海萊士收購邦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已改名鄭州萊士),整合后上海萊士采漿站達到14家,投漿量475噸,借此躋身國內最大的血制品企業。2014年12月,繼成功收購邦和藥業后,上海萊士又收購了同路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同路生物是一家漿站數量排名全國前五的非上市公司,此次收購完成后上海萊士的國內采漿規模和產品種類均達第一。而在去年,上海萊士母公司科瑞集團以72億元收購英國血漿制品企業BPL(BioProductsLaboratoryLtd.)。上海萊士曾在2016年半年報中表示,公司控股股東科瑞集團未來將把BPL100%股權擇機注入上市公司。如果成功,上海萊士可能會以增發股票的形式間接獲取超過45個國家的國際血制品市場。
不過對于上市公司來說,通過海外并購獲得的不僅僅是生產和盈利能力,估值成長是另一個重要方面。
“海外項目基本都比國內同等項目便宜70%~80%,估值上更存在數倍的差異,對于上市公司而言,購買完相關標的再裝入國內上市公司,很容易就可以賺取估值差。”景旭創投創始合伙人錢庭梔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私募在海外并購的交易中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根據普華永道的統計,2016年由私募基金主導的交易數量大幅增長,海外投資增幅高達142%,這兩個類別均創歷史新高,成為推動2016年全行業并購總交易量增長的主要原因。
“私募+上市公司的組合模式正成為主流,由于近兩年宏觀經濟并未迎來特別好轉,而健康行業又具有抵御經濟周期變動的特性,因此包括房地產在內的生產型企業也都在謀求轉型到這一領域中,它們往往不會自己直投,而是以成立產業基金的形式來參與,隨著資本外流的限制逐漸加大,房產企業轉型的緊迫度也正在增強。”普華永道思略特合伙人孫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下半年“出海”不被看好
盡管在過去一年健康行業的海外并購實現了暴增,但諸多業內人士卻對下半年的出海趨勢持有保留態度。
“沒戲唱了。”錢庭梔如此直言,“由于今年初的匯率新政,資本外流限制趨嚴,錢出不去了,不少項目到了交割期就出現了沒有外匯的尷尬現狀。”
孫超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了同樣的擔憂,“國外賣家在遇到中國買家時也常常會問是不是海外基金,一些海外標的遇到的中國買家不是提高要價就是需要付定金才會繼續交易。”據他透露,匯率新政以后,今年仍在考慮進行海外收購的資本和上市公司同去年相比已經出現了大幅減少的現狀,正在進行的項目不少擱淺。
海外并購數量回落的預判還來自于另一方面:經過了過去一年的“爆買”,不少優質的海外標的,尤其是健康品企業,在提前進入中國后已產生渠道及市場壁壘,后來者是否值得再花高價進入高度競爭的市場也讓不少資本猶豫。
“在過去兩年,中資企業出海收購海外保健品企業數量激增,包括SWISSE以及BLACKMORES這些知名品牌都被中資收入麾下,但現在很多海外品牌看到是中國人來買就會故意提高溢價,投資者會覺得不值得,畢竟現在海外保健品牌在中國市場也已經不少了。”孫超說。
對于中資企業來說,盡管今年海外并購預期有所回落,道路卻也并未全部封死,尤其是對已有海外業務以及海外融資平臺的企業而言,普華永道的這份報告指出,美元私募基金以及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將比單純持有人民幣的投資者更具有優勢。
- 閱讀上文 >> 中國共享單車企業陷“苦戰”:競爭激烈難盈利 管理存隱憂
- 閱讀下文 >> 企業萬元買推廣沒上線 百度:簽合同不代表能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