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別被偽需求蒙了眼
2017-02-13
來源:《銷售與市場》雜志
瀏覽數:1168
2016年“雙11”,淘寶/天貓再次刷新單日交易新紀錄——1207億元,但從廠家到商家到消費者甚至資本市場,都失去了兩年前的興奮,多了一份質疑:有多少刷單泡沫?
2016年“雙11”,淘寶/天貓再次刷新單日交易新紀錄——1207億元,但從廠家到商家到消費者甚至資本市場,都失去了兩年前的興奮,多了一份質疑:有多少刷單泡沫?存量轉移有多大價值?很明顯,電商的“歷史先進性”光環在消退,一個“存量搬遷”為主(至少90%以上)的交易平臺,展露出其“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猙獰面目。
昔日的新老龍頭企業,多少如日中天的曾經,正變成了雨打風吹去的落寞:凡客、小米、百麗、新一佳、娃哈哈、可口可樂、寶潔、康師傅……從制造商到品牌商到零售商,消費品價值鏈上的龍頭老大們,日子都不好過。為什么呢?說好的消費升級,到哪里去了?
以我對近3年,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發動的“消費升級運動”的觀察,結論只有一個:消費升級變成“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原因是,絕大部分的“升級性”產品,都是偽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匠心、匠品、情懷、爆品等。這類產品,都是在玩包裝、玩起名字、玩講故事、玩做PPT設計、玩商業模式創新、玩企業估值,沒幾個在踏踏實實做市場、認認真真做產品。
這些偽創新產品,無非是兩個套路:要么壓縮了部分渠道環節,讓零售價略有降低,比如原本價格虛高的海鮮、茶葉等,這是產品創新嗎?僅僅是產品渠道創新。要么起個名字、設計新VI,價格翻了一倍,比如煎餅、牛肉面、小龍蝦等,這是產品創新嗎?僅僅是產品包裝創新。
上述兩個“創新”套路,都不是真正的產品創新,這類產品激發的消費,必然是偽需求。
偽需求有四個特點,讓這類產品“做不大、活不長”:一是消費人群不夠大,對這類“硬造性場景”感興趣的都是小眾,關鍵是產品落不到真實的大眾生活里去,產品沒有扎根;二是消費動機一陣風,是受人情驅動的沖動到后悔的購買行為;三是供應鏈的偽創新,產品品質、供應穩定都不過關,生產者抱著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投機心理;四是沒有與主流渠道對接,市場勢能無法放大。創新的傳播與渠道:微商形同老鼠會,網紅變現靠賣肉,這些憑借自發的人海戰術制造出來的銷量泡沫,賣產品的人多于買產品的人,不要說擊鼓傳花還能傳多遠,這種蜻蜓吃尾巴的小圈子循環,是個可持續的正常生活與正常商業嗎?
的確,現在“不正常生活”的人太多了,所以出現一堆“不正常的商業現象”。這是偽需求看起來風風火火的社會背景,直播、網紅、微商、眾籌,大部分是一場不正常人類的集會派對。產品一大堆,個個是大神,其實大多是短命的泡沫,過把癮就死了。
有沒有值得一提的產品創新呢?當然有,比如酒店里的新品牌亞朵。短短3年,覆蓋62個城市,在如家(200元)、漢庭(300元)、全季(400元)之上,開辟出了一個價格在500元/間/天的舒適型連鎖酒店產品,他們稱自己為“新住宿主義”:向消費者提供的不僅是一張睡覺的床,還有書吧、攝影、辦公、輕居、公寓、吳酒鋪子,甚至還將一個新開業的酒店變成一場“浸入式戲劇”(The Drama)舞臺。酒店生活化,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亞朵用3年竟然實現了初步的規模化。近日,亞朵還獲得1億美元投資,去展開其商業夢想。
亞朵就是真正產品創新創造的真需求、真消費。這并不容易:空喊創新、匠心、情懷是容易的,到了為創新買單的時候,人就跑了一半;愿意為匠心支付溢價的,又跑了一半;因為情懷而自愿持續購買的,剩下不到10%——一個新產品,要闖過這三關,沒有過硬的產品、不是實質的創新、缺乏持續改進的精神,都只能折戟沉沙。
亞朵做到了,而且做出了規模,還在向更大規模邁進。這個案例給消費升級類產品哪些啟示呢?亞朵儼然成為一個新品類——人文舒適型酒店的代表。亞朵也帶動了酒店業由經濟型、便捷型向舒適型、人文型的品類升級。
舉亞朵的案例,是為了避免有人只看到失敗、看不到成功就否定消費升級、主流換擋的客觀必然性,本文也不去解析亞朵成功的原因,而是提出破解大眾化品類困局的五點意見:
第一,大眾化品類的升級,必須是實質性的產品創新。在原有產品上的優化、變換包裝設計、包裝形態、品牌名稱,都沒有用。一分價錢就是一分貨,不要以為可以用漂亮的設計、情懷故事、匠心裝逼去糊弄消費者。消費者會為真正創新、有價值的產品買單,甚至支付溢價,絕不會對偽創新付出真金白銀。
第二,產品創新的要素要完整,從供應鏈到產品形態,從定價到品牌,缺一不可。半推半就的產品創新,很難獲得持續購買。手機里做奢侈品的,諾基亞旗下的Vertu,茶業里的小罐茶,在包裝創新乃至門店創新上,都做到了相對的精益品質,但想要融入目標人群的生活中去,還是有云泥之別。
第三,新主流就是新產品,新產品必須有新品牌,新品牌要提出代表主流的消費價值觀。比如亞朵從最早的舒適型人文酒店,到酒店生活化,到第四空間,到最近的“新住宿主義”,品牌主張一路圍繞“背包客”對于住宿關鍵需求的敏感點,提出吸引眼球,特別是不同于傳統酒店理念的新思維,站在時代進化的觀念制高點上。
新消費當然是心智之戰,可是心智之戰的基礎是什么?不是憑空造概念,發明新名詞,而是社會分層背景下,擊中符合品牌戰略的社會思潮、目標人群情緒與興趣點。本質上,心智戰是一場觀念戰,只有觀念的轉變,才能讓心智認知變成真金白銀的市場份額。
第四,新大眾化品類既不是低端化,也不是奢侈化,必然是中端品牌率先崛起。中端品牌崛起的訣竅,并不是低端產品的升級,而是高階產品(甚至奢侈產品)的降維打擊。消費者很難接受一個低端產品改換門頭的漲價行為,除非該品牌實現一定程度的供應壟斷;卻相對容易接受高階產品的“降維化變形”:用三星級的價格,消費五星級的產品,即超值,永遠是最佳的產品驅動力。
第五,一切不能撬動C端購買、持續購買的產品創新,都是偽創新、偽需求。新大眾化品類的困局,原因不在市場,也不在消費者,失敗的無足顧慮,新主流的巨大商業空間,呼喚的是真英雄,不是投機分子。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 來。主流換擋是大勢所趨,做好真正的產品創新,做好整體市場運營,是占領新大眾化品類的唯一途徑。
- 閱讀上文 >> 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只在被平庸同化
- 閱讀下文 >> 消費升級下, 產品和渠道的兩個微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