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沿海頻遇臺風。中國華電開創性將臺風轉化為增量電力,單日累計發電量達1085萬千瓦時,較2024年日均發電量380萬千瓦時增長284%,可滿足約450萬人一日(2.5千瓦時/人日)用電需求,創年內單日發電量新高。
為實現風資源的高效利用,中國華電建設投運了一套集氣象監測、功率預測與發電優化于一體的智慧風場平臺。該平臺是“華電·智新”新能源生產管理平臺的應用之一,借助廣東省海上風電大數據中心、Windy等多個權威氣象信息源,并依托國內首批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氣象監測點—青洲三“天眼”系統實時回傳海上氣象數據,通過“北斗衛星+5G”通信網絡,實現遠海數據高速傳輸與邊緣計算能力部署?;贏I的風功率預測模型,可對臺風路徑、風速、風向進行精準模擬與短期預報,支撐發電計劃的科學制定與動態調整。通過“系統預測+人工校正”雙機制,確保風功率預測準確率持續提升,目前風機可利用率在廣東省內同類海風項目位居前列。
針對臺風前后風資源波動大、安全風險高的挑戰,中國華電總結以往抗臺經驗,形成系統化應對機制,風前基于“智慧風場平臺”預警開展設備加固與發電優化;風中依托“天眼”實時回傳和AI預測動態評估,科學決策運行方式;風后“智能巡檢機器人”快速診斷與恢復,最大限度減少停機損失。這一機制在保障設備與電網安全的同時,實現了對臺風期風資源的高效利用。
中國華電發揮其智能裝備集群作用,投用的深水區海上升壓站-智能巡檢機器人作為運行維護的多面手,搭載高精度傳感器、高清攝像頭和AI圖像識別系統,對海上升壓站內設備進行24小時全過程監控?!耙郧皼]有巡檢機器人,系統發送故障報警后,即使只是小問題,我們也需乘船出海到現場檢查,”華電陽江公司項目生產負責人介紹道,“如今通過機器人,我們可遠程精準掌握設備狀態。”
著眼智慧風場“駕馭臺風增發電”這個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常態化長效化,中國華電將進一步推動“新能源+AI”戰略落地,持續完善極端天氣下風電場的防災減災與發電增效協同機制,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