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峽集團一批風電場、光伏電站相繼并網發電,一批新技術陸續應用,為促進2025年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冬日的戈壁灘上狂風肆虐,我國最大的“線性菲涅爾”光熱綜合能源示范項目——三峽能源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一體化綜合能源示范項目(以下簡稱“哈密‘光熱+光伏’項目”)光熱儲能電站現場,一群三峽人穿梭于廠房各處,開展設備信息采集,電站運行規程、作業指導書的編制等工作。
“線性菲涅爾”是目前光熱儲能領域最前沿的技術路線之一,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通過太陽能的轉化來發電,具有施工難度小、建設周期短、維護方便、安全性高等優點,是三峽集團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對新型發電技術路徑的又一次重要探索。

▲ 三峽能源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一體化綜合能源示范項目
白色風機陣列在黃海海冰之間上,明黃色抗冰錐“圍脖”裹在塔筒底部,將隨浪涌上來的海冰沖擊力減弱。這6米多高的抗冰錐,形狀、大小、材料等細節,濃縮著三峽人多年創新攻關,是“海冰環境調查—抗冰理論研究—模型試驗分析—數值模擬計算-—工程結構設計—現場原位監測”的成套設計體系的縮影。
這里是我國緯度最高的海上風電場——三峽集團所屬三峽能源與招商局太平灣公司聯合打造的遼寧莊河V 25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共安裝24臺9兆瓦和4臺8.5兆瓦風電機組,總裝機規模25萬千瓦,是三峽集團以資源開發推動產業鏈發展、產業鏈發展促進資源開發的良性循環的生動實踐。

▲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30兆瓦光伏項目
從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驅車向南出發,翻越兩個海拔5000米以上的埡口,大約行駛四個半小時就到了隆子縣,從隆子縣再行駛半個多小時就到了列麥鄉列麥村,群山之上51840塊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里是繼措美哲古風電項目之后,三峽集團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投資建設的又一個新能源項目——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30兆瓦光伏項目,于1月11日并網發電。隨著“世界屋脊”上的風電場和光伏電站相繼投產,三峽人利用喜馬拉雅的風和光兩種自然資源,共同點亮青藏高原的燈,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
除此之外,安徽無為10萬千瓦漁光互補項目、江蘇丹陽導墅12萬千瓦漁光互補項目實現首批并網發電;河北新樂20萬千瓦農光互補項目、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捧乍豬場坪10萬千瓦光伏電站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
從漁光互補到農光互補,三峽集團“光伏+”發展模式在實踐探索中持續完善,為今后因地制宜建設光伏電站提供新的解決方案。三峽集團新能源業務的蓬勃發展,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發電、儲能電站等各類新能源發電項目逐漸成為能源供應的生力軍。據統計,2024年,三峽集團新能源發電項目單日發電量最高超過3億千瓦時,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為未來發展蓄力。
云南彌勒市的群山之間,白色風機和綠色森林形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卷。近日,三峽集團云南彌勒風電場柔性直流工程通過連續168小時試運行后轉入正式并網運行階段,標志著全球首個采用IGCT(集成門極可控晶閘管)器件、全球首個采用6.5千伏功率半導體器件的柔性直流工程取得重要突破,為未來IGCT柔性直流換流閥在“沙戈荒”大基地、海上風電等領域應用提供寶貴的運行經驗。在我國西北寧夏田園上,三峽能源寧夏同利第三風電場的AI網絡攝像機、雙光譜攝像機等設備正捕捉并記錄進出大門的車輛車牌信息,驗證人員身份,默默守護著電站安全;紅外熱成像攝像機精準測量并監測設備運行時的溫度變化,室內掛軌巡檢機器人憑借其獨特的懸吊式軌道移動系統自如穿梭,自主智能識別設備運行狀態;雙光譜攝像機與云臺攝像機,結合高精度的工業聽診器等在線監測裝置,能夠實時、精準地捕捉主變壓器運行的每一個細微變化;智能巡檢無人機定時從機巢中自主起飛,嚴格按照既定的巡查航線執行任務……這是三峽能源在2024年打造的“無人值守”智能電站。

▲ 三峽能源智慧管控系統多級協同示意圖
作為智能電站建設先行示范點的三峽能源所屬甘肅武威光伏電站、寧夏同利第三風電場、青海錫鐵山風鐸風電場,實現AI算法在云端與邊緣側的協同作業,并廣泛應用云原生技術,構建高效、靈活的智能場站體系,從傳統運維轉型為片區檢修、無人值守的智能運維。三峽能源已部署形成一套“基于多源感知及云邊融合的新能源場站智能化系統”,目的就是實現新能源場站“集中監控、片區檢修、無人值守”的智能化運檢方式。
“中科合創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對這一系統進行科技成果評審,認定成果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三峽能源智慧運營中心專業師牛霈介紹,下一步,三峽能源還將大力推廣智能場站建設,探索大基地、水面光伏、山地光伏、海上風電、光熱等多種場景下的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