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獲悉,業界爭議已久的“風電并網國家標準”已經完成送審稿,年底前將報批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隨后進行發布。
相比之前國家電網的企業標準,新國標將對在建和新建的風電場和風電機組在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功率預測和低電壓穿越能力等方面提出更嚴格的要求。
與此同時,來自上游的風電企業和制造廠商,也將面對這份全新的“標準”考驗:如果不能達標,電網將有權不予吸納該電場的發電,而電場也無法受 《可再生能源法》全額保障行收購框架的保護。
年底完成報批
目前在風電并網方面,一直沿用的是2005年發布實施的《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但該文件屬于指導性文件,對并網標準并沒有太多具體的限定內容。2009年,國家電網對此進行了修訂,形成《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和《國家電網風電場接入系統設計內容深度規定》,作為企業標準執行,但并不具有強制的約束力。
不過,最后形成的“風電并網標準”是在該企業標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份是由中國電力[1.69 0.60%]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牽頭起草的 《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一份是由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牽頭起草的 《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
前者屬于行業標準,將有望于年內發布。后者將代替2005年的《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正式成為國家標準。據知情人士透露,新國標已經完成送審稿,年底前將報批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隨后進行發布。
與裝機的突飛猛進相比,風電的并網容量卻增速緩慢。根據工信部的數據,截至2008年底,中國風電[0.79 0.00%]裝機容量累計達1221萬千瓦,但實現并網發電的只有894萬千瓦,還有近三分之一的風電未實現聯網。
“目前仍有900萬千瓦機組空轉或空置。”一位不愿具名的風電業內人士稱,“風電并網的緩慢,與風電并網標準制定的不同步也有很大關系。”在該人士看來,介于風力發電的間歇性和上網調峰的不穩定,電網則始終對此心有顧慮,但具有了相關國家標準后,電網將有義務吸納所有符合條件的風電。
“嚴格”的國標
一位參與標準制訂和修訂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并網國標的送審稿與此前征求意見的初稿相比基本沒有改動,但相比之前的企業標準,國標將對在建和新建的風電場和風電機組在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功率預測和低電壓穿越能力等方面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
“比如在低電壓穿越方面,我們不僅保留了風電場并網點電壓跌至20%額定電壓時,風電場內的風電機組能夠保證不脫網連續運行625毫秒的規定,還要求對于總裝機容量在百萬千瓦以上風電基地內的風電場,在低電壓穿越過程中不僅要在曲線以上不脫網,還必須在電網下降過程中具有動態無功支撐能力。”上述人士表示。
此外,風電場的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和功率也都在原有國網企業標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規定。不僅如此,還加入了風電場功率預測等新要求。
根據國標的要求,風電場必須配置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對未來48小時進行短期風電功率預測并具備對15分鐘~4小時進行超短期風電功率預測功能。
“目前西北和東北電網已經開展功率預測方面的研究并進行了相關要求,”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標準都是在參考當前的風電機組、風電場和國外標準的基礎上調研完成的,新標準更利于電網對風電的消納吸收,讓電網更加安全。”
國標還對風電場和風電機組提出了接入系統測試的規定,其中包括風電場有功與無功控制能力測試、電能質量測試和風電機組低電壓穿越能力測試等。
“如果風電場的技術符合該國家標準,就在《可再生能源法》全額保障行收購框架范圍之內,電網企業就有義務全額收購其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反之,電網就可以不予收購。”上述參與制訂標準的人士表示。
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