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錫林郭勒盟本著“能快則快、自加壓力、多干快干”“控制治理成本、擴大治理面積”的原則,將2024年度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異地治沙任務面積增加55.79萬畝,總任務量擴大到99.39萬畝,截至目前已完成治理65.21萬畝,標志著年度工程項目任務已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據了解,自治區下達錫林郭勒盟2024—2030年新能源建設規模890萬千瓦(風電450萬千瓦、光伏440萬千瓦),需完成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異地治沙面積142.8萬畝,其中2024年需完成43.6萬畝。目前,錫林郭勒盟已提前半年完成自治區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累計完成林業和草原生態建設任務2300多萬畝。特別是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向全國發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總動員令以來,錫林郭勒盟聞令而動、聽令而行,立足“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立下了堅決打好打贏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的軍令狀。
從及時成立盟委、行署主要領導任組長和副組長的堅決打贏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領導小組,到全面啟動實施殲滅戰重點工程,再到及時研究制定錫林郭勒盟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2024—2030年實施方案、2024年實施方案、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制度措施,錫林郭勒盟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和制度建設,不斷推進沙地治理工程項目落地落實落細。
錫林郭勒盟實行“黨委領導、政府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多元治理機制,確定“誰的草場誰申請、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通過以工代賑、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機制,充分調動農牧民及其合作組織參與沙地治理的積極性,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7月28日,記者在阿巴嘎旗京能20萬千瓦光伏項目現場看到,項目區和周邊牧草長勢良好。據了解,該項目于2023年12月全容量并網發電,年平均發電量3.33億千瓦時,產值0.94億元。全壽命周期25年總發電量為83.25億千瓦時,可節約標煤約25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689.25萬噸,具有顯著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2024年,錫林郭勒盟采取農牧民及其專業合作社自建方式實施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面積將達到65萬畝以上,占工程總量的65%以上。通過積極協調新能源牽頭企業提前繳納治沙資金2.58億元,使錫林郭勒盟成為全區首個落實異地治沙資金的盟市。
錫林郭勒盟把“揭榜掛帥”與防沙治沙有效銜接,成功揭榜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集成技術示范”項目并啟動實施前期工作。
為整體提升工程的質量和效益,錫林郭勒盟強化科技合作,堅持科技示范先行,點上示范與面上治理同步推進,建立起全盟首個“博士服務站”,沙化土地修復示范區2個,總規模達1萬畝以上。
與此同時,錫林郭勒盟下派的4個工作督導組,組建的4個盟級專業技術服務隊,正在充分發揮林草行業對項目建設的主體作用,對工程項目進行全程監督、技術服務。
“我們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定會高質量完成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各項任務,努力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出錫林郭勒新貢獻。”盟堅決打贏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表示。
新聞多看點—
光伏|什么是光伏治沙?
光伏治沙是一種結合光伏發電和生態治理的技術,通過在沙漠和半干旱地區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實現防風固沙、生態恢復和能源利用的多重目標。近年來,隨著光伏技術的進步和生態治理需求的增加,光伏治沙在我國逐漸得到推廣,并取得顯著成效
光伏治沙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光伏發電系統在沙漠地區形成覆蓋層,減少地表風速,從而防止沙塵暴的形成和擴散,同時通過改善微氣候條件促進植被生長,實現生態恢復。具體來說,光伏治沙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防風固沙:光伏組件安裝在沙漠地表,形成一道屏障,減緩地表風速,有效防止沙塵暴的形成和擴散。
生態恢復: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并通過灌溉系統將水引入沙漠,在光伏電站周圍種植適宜的植被,光伏組件的遮陽和降溫作用可以改善土壤濕度和微氣候條件,促進植物生長,實現生態恢復。
能源利用:利用沙漠地區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建設光伏電站,提供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促進能源結構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