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稱,風電并網國家標準已由中電聯報批國家能源局,新標準將更嚴格并具有強制性約束力。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標準的出臺具有進步性。但新標準雖被冠以“國家”字樣,其實質卻為電網企業標準的升級版。
我們來看看此標準的制定者——中電聯(理事長為國網掌門人劉振亞),中國電力顧問集團公司及其下屬東北、華東、中南、西南電力設計院(項目大多來源于電網公司),國家電力調度通信中心(隸屬國網),南方電網電力調度通信中心(隸屬南網),南方電網技術研究中心(隸屬南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隸屬國網),許繼集團(隸屬國網)和國電機械設計研究院(隸屬華電集團)。
風電并網標準幾乎完全由電網公司說了算。我們沒有看到與之密切相關的風電設備企業參與,只有一家風電場企業華電位列其中,國家行政機關的作用除了組織開會和最終批準,其意志體現得不充分。很難想象,這個標準不會摻雜進企業的私利。
事實上,已有一些風電企業表示不滿,他們認為,部分新設定的標準較為超前和苛刻,國內目前的技術難以達到,即使一些可以實現的標準,也須大幅增加投資成本,并網國標更多的是約束企業,而對電網卻基本沒有要求和約束。
政府的部分職能已被企業取代,國家標準與“國家”的關系逐漸模糊。
這不禁使作者聯想到河南航空與河南省的關系,其實河南航空的控股方為深圳航空,與河南省政府沒有直接關系,飛機失事后的8月27日晚,河南省政府立即出面澄清,并發布通報撤銷河南航空有限公司的企業名稱登記。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認為:“目前,很大一部分國家能力、公共職能、專業知識和信息都集中在行政性壟斷集團手里。國家缺乏知識,缺乏能力,缺乏專業信息,就做不出自己獨立的判斷,沒辦法貫徹自己的意志,最終只能導致大公司左右國家政策,公司標準成為了國家標準。央企掌管著各種巨大的資源,他們有能力和實力去控制話語權,公開發表意見,左右政策方向,抗衡改革它的各種努力,國家必須把存在于這些企業中的權力收回來。美國政府就具有強大的能力,這其中包括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專門的行政部門,對行業發展問題的判斷能力。美國能源部職員有3萬多人,美國農業部也有幾萬人,都是各自行業的專業人才。”
風電并網國家標準尚未最終批準,國家能源局還負責把最后一道關。采訪中許多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希望這個標準成為風電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希望這個標準中上等風電企業努力一下可以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