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方案》政策解讀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面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任務。為全面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切實發揮好降碳行動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源頭牽引作用,充分利用現有生態環境制度體系協同促進低碳發展,推動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制定了《四川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方案》這一政策。
(一)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加快構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分類指導的減污降碳政策體系。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和用途管制要求,將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納入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深化成都、樂山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切實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增強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對能源和產業布局的引導作用,落實國家以環境質量改善和碳達峰目標為導向的產業準入及退出清單要求,持續推動系統性去產能、結構性優產能,嚴格落實鋼鐵、水泥、平板玻璃(不含光伏壓延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加大污染嚴重地區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力度,加快推動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等重點區域和沱江、岷江、嘉陵江等重點流域落后和過剩產能退出。依法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深化交通運輸協同增效
加快干線貨運鐵路和鐵路專用線建設,提升長江干流、岷江、嘉陵江通航能力,引導中長距離大宗散貨及集裝箱“公轉鐵”“公轉水”“水水中轉”。打造軌道上的智慧都市圈,提升城鄉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加大城市交通擁堵治理力度,構建綠色配送體系。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實施“電動四川”行動計劃,加快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探索開展中重型電動、燃料電池貨車示范應用和商業化運營,有序建設成渝氫走廊,支持宜賓市開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到 2025 年,基本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汽車,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 80 萬輛。到 2030 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量的 40%以上。提高輪渡船、旅游船、港作船舶等電動化比例,促進港口碼頭、機場空港岸電使用。(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公安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目前,新能源電動汽車產量與銷量日漸增長,新能源電動汽車正逐漸替代傳統汽車。隨著新能源電動汽車的發展,新能源充電樁也隨之被關注。其中,充電樁外殼的材料在經歷時間的遷移,逐漸在經歷改變。目前常見的充電樁外殼材料為金屬材質,有不錯的防水防腐蝕效果,但由于自身材質問題,它的重量會更重,成本也會更高。如果將充電樁外殼材料換成復合材料,例如SMC復合材料,會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會擁有極其強大的耐老化和耐候性使其擁有超長的使用壽命。并且相對于金屬材質來說,復合材料本身是絕緣材料且不會生銹,在安全性能方面也會更加優于金屬材料。這些強大的優點,使其成為充電樁外殼材料的新寵。對于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也做出了貢獻。
(三)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協同控制
優化升級治理技術路線,加大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以及溫室氣體協同減排力度,VOCs 等大氣污染物治理優先采用源頭替代措施。一體推進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深度治理與節能降碳行動,推動鋼鐵、水泥、焦化行業及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推進玻璃、陶瓷、鐵合金、有色等重點行業深度治理。探索開展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試點。推進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節能降耗,提高設備自動化智能化運行水平。以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為重點對象,創新開展車油路綜合治理,推進移動源大氣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協同治理,全面實施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管理,加快使用含氫氯氟烴生產線改造,逐步淘汰氫氯氟烴使用,穩定運行三氟甲烷銷毀設施。(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交通運輸廳、四川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這一政策指出,VOCs治理等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VOCs治理已經成為大氣環境治理領域最明顯的短板。目前,擺在行業面前的難題,便是VOC治理不全面這一重要問題。總結來說有四方面不到位,它們分別是:源頭控制不到位、污染治理不到位、規范管理不到位、監管能力不到位。 對此,生態環境部提出五個措施:第一、全面加強源頭替代,第二、全面加強排放控制,第三、全面加強監測監控,第四、全面加強監督執法,第五、全面加強技術創新。以此來達到VOC治理更全面的目的。
(四)實施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協同控制
強化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和綜合利用,分批分期啟動成都市、自貢市、瀘州市等 15個“無廢城市”建設,推進城市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建立“無廢城市”建設成效清單。開展固體廢物領域重點行業減污降碳路徑及數據核算方法研究,形成一批有特點、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固體廢物治理典型模式。推動煤矸石、粉煤灰、尾礦、冶煉渣、油基巖屑等工業固廢、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和建筑垃圾資源利用或替代建材生產原料。到 2025 年,存量大宗固廢有序減少。推進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型廢棄物回收利用,深化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加強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優化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方式,加強可回收物和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穩妥推動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建設和穩定運營。減少有機垃圾填埋,加強生活垃圾填埋場垃圾滲濾液、惡臭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推動垃圾填埋場填埋氣收集和利用設施建設。提升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穩步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利用。禁止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添汞產品的非法生產,從源頭減少含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固體廢物產生。圍繞飲用水源地、農產品產地等重點區域和制藥、石化、農藥等重點行業,對抗生素、內分泌干擾物、全氟化合物等新污染物開展調查篩查和風險防控。(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在此條政策中,著重提到了固體廢物污染。其中,風電機組葉片這一新型廢棄物占比很大。隨著風電復合材料的迅猛發展,當風電葉片服役期滿后,大量的風電用復合材料將會被替換下來,由于自然老化、損壞或升級,渦輪葉片每十年就需要更換一次,隨之會伴隨著更多廢棄風電葉片的產生。除了葉根連接螺栓以及內部的線纜之外,風電葉片的主體由復合材料構成,具體成分主要包括環氧樹脂、玻璃纖維(俗稱“玻璃鋼”)以及輕木等。與傳統的金屬、塑料制品不同,這些材料難以進行二次回收利用。從而產生棘手的“巨型垃圾”。這就需要相關企業、協會共同努力,同時也需要回收利用相關企業真正做到產品開發,以此逐漸解決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