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國網發布了《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規劃》。據國網副總經理欒軍介紹,在未來十年內堅強智能電網技術標準建設將分三步走:第一階段是在今年內初步形成體系框架,保障試點工程,對試點工程所需技術標準進行制定和修訂;第二階段是在“十二五”期間,滾動修訂已有標準,補充制定所需標準,基本建成技術標準體系,重點推進優勢領域智能電網標準國際化;第三階段將完善標準體系,全面推進堅強智能電網標準的國際化。
記者了解到,2009年國網制定并發布了12項智能電能表企業標準,涵蓋11類4種準確度等級智能電能表;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方面發布了24項企業標準;在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方面發布了11項企業標準,涵蓋交流充電樁、非車載充電機、充電站、充電接口和充電監控系統等。這只是整個標準體系的一小部分,
“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由‘8個專業分支、26個技術領域、92個標準系列、若干個具體標準’組成。”欒軍說。據他介紹,八個專業分支是指“綜合與規劃、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通信信息”,各個專業分支又包含了許多具體標準。以“發電”為例,在“發電”中有3個技術領域,涉及12個標準系列。比如“新能源發電接入電網技術規定標準系列”就包括已經發布的《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和《光伏電站接入電網技術規定》,這個標準系列將于今年完成。同樣將于今年完成的還有“用電信息采集終端設備及系統標準系列”、“用電側通信技術規范標準系列”等,這些標準將支撐起智能電網試點示范工程的建設。
“有約30個技術委員會制定的100多個標準是關于能效的,涉及發電、輸電、配電、家居和辦公等。”在談到IEC的標準化工作時歷思說。
國際標準開始對接
歷思表示,IEC積極參與國際智能電網標準化工作,比如和美國的NIST(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緊密合作,發展標準體系以保證智能電網設備和系統的互操作性,目前NIST已經采用了很多IEC國際標準。同時歐洲也在尋求類似的合作機制,“在德瑞斯頓合作協議的背景下,歐洲希望IEC能夠制定具有實現區域智能電網的互操作性的標準”。
據了解,德瑞斯頓合作協議由CENELEC(歐洲電工技術標準化委員會)與IEC于1996年在德國簽署。協議規定了雙方對新標準項目“共同規劃,并采用并行投票”的制度,內容包括:加快出版和共同采用國際標準;保證資源的合理使用,保證標準內容的技術性是國際水平的;為適應市場需求加速標準制定程序;共同規劃新項目等。
欒軍表示,國網參加了IEC/SMB特高壓戰略組、智能電網戰略組的相關工作,參與編寫IEC智能電網標準化路線圖。在特高壓交流輸電、高壓/特高壓直流輸電方面,國網提出了8項標準提案,有3項提案已經獲得IEC的批準。在智能電網用戶側接口、電動汽車充放電、智能調度等方面提出了10項標準提案,其中包括“用戶側設備與電網連接的交互接口標準”、“用戶側電力注入電網技術標準”、“電動汽車充放電計量計費裝置”等。
目前,國網已經與一些科研機構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初步確定在電動汽車、物聯網及傳感器、智能城市和大容量儲能系統等四方面共同開展標準的研究與編制工作。“我們將繼續與發電企業、制造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行業協會等多方協作,在IEC等國際標準組織的支持下,建立跨行業溝通平臺和合作機制。”欒軍說。(記者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