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山西省發布了《風電裝備產業鏈實施方案》及行動方案。作為中國能源大省,山西發電量位居全國前列,然而,省內能源轉型卻形成了困擾。為突破能源困局,山西一方面大力發展光伏、氫能等新能源產業;另一方面利用本地氣候的優勢,形成風電基地。
據了解,山西的優質風能區分布于北部忻州、大同和朔州境內,整體處于我國的四類風能資源區。此前,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2021年度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監測評價結果的通報》,包括了全國9個風電重點地區的年利用小時數,其中名列前茅者包括山西。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地區平均發電設備容量在滿負荷運行條件下的運行小時數,即發電量與平均裝機容量之比,反映了該地區發電設備的利用率。從通報的數據得知,山西風電利用小時數相比上一年大幅提高,忻州、朔州、大同三地的利用小時數達到2317小時,同比上一年的1750小時增長了32.4%。
與此同時,2017年6月,架通的雁淮直流特高壓有效緩解了晉北地區風電消納問題。雁淮直流連接晉北與江蘇南京,2018年外送清潔電力9億千瓦時,2019年2億千瓦時,2020年35.5億千瓦時,2021年達到50.4億千瓦時。
據統計,截至2022年10月末,山西風電行業企業約1276家,在內陸省份中名列前茅,行業潛力巨大。擁有核心裝備是風電施工的關鍵。目前,山西風電裝備產業鏈產品均上馬。山西省風電裝備產業鏈以“鏈主”企業太重集團為核心,牽引產業鏈各重點企業推進產業鏈建設,初步形成以太重整機制造引領,發電機、齒輪箱、主軸、法蘭、塔筒等配套產品同步發展的產業鏈體系。以中車永濟、汾西重工、太重集團、定襄法蘭生產基地、離石電纜等為重點的上游實現風力發電機5000臺、風電齒輪箱6000臺、塔筒300套、風電鍛件主軸1000支、風電鍛件30萬噸、35千伏及以下系列電力電纜的制造能力;以太重集團為重點的中游實現風電整機1500臺制造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山西也存在產業發展不均衡、整體競爭力不足等問題,缺乏葉片、軸承、控制系統、大型球鐵鑄件、機艙罩等零部件生產企業。
因此,《實施方案》中明確,將由“鏈主”企業牽頭成立山西風電裝備產業聯盟,整合產、學、研、企優質資源形成高質量產業鏈發展。著力儲備一批產業鏈基礎能力升級項目,初步建成大同葉片機艙罩制造和主機裝配、朔州塔筒、定襄法蘭、太榆軸承和鑄鐵件、太忻變頻器制造及控制系統研發、運城發電機、呂梁電氣配件等產業基地,風電裝備產業集群形成對內覆蓋全省、對外輻射周邊省份的產業布局。
對于行業做大做強,《實施方案》明確,推動產業鏈延伸提質。通過鏈上企業與后服務市場領軍企業的合作,對山西省內風電項目進行統一服務、統一運維,做大做強后市場本地化服務。拓展省外整機產品和零配件市場,延伸風電產業鏈。深入開展風場深度改造及技改提效服務、風機部件維修再造、風機與風場后評估、風電廢舊物資循環利用處置等業務。結合數字化智能平臺技術,提供國內風電場全生命周期價值管理和技術保障服務,實現風電裝備全生命周期閉環式綠色發展。
山西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圍繞山西省風電產業鏈建設重點任務,要大力推行揭榜掛帥機制,直接“發榜”對接供需,實現靶向引才,集聚一批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的急需緊缺人才。通過引進、培養相結合的方式,重點在風電葉片、控制系統、軸承、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頂尖專家級人才隊伍。
與此同時,強化“政府+鏈主企業+產業園”招商合力,聚焦產業鏈關鍵領域及薄弱環節,繪制重點產業鏈招商圖譜,精準錨定目標企業,深入開展產業鏈招商,搭建招商合作平臺,與國內重點企業點對點對接。靈活運用戰略聯盟、資本合作、技術合作等模式,重點在葉片、軸承、控制系統等領域引進落地一批高端優質項目,形成配套完善的風電裝備產業鏈。
“到2025年,山西省風電裝備產業鏈規模將顯著增長,總產值超1000億元;鏈上企業發展壯大,形成1~2家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6~8家超50億元、15家以上超10億元企業;產業鏈條自主可控,風電裝備本土配套率和鏈上企業配套率均實現由20%逐步提升到80%;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建成1~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形成立足山西、輻射全國的現代風電裝備產業體系。”山西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