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根據運營場地不同,風力發電可分為陸風和海風。2021年年底,我國陸風/海風累計裝機容量為310.63/27.68GW,當年新增裝機容量為30.67/16.90GW,“十四五”期間新增并網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240/60GW。目前,陸風需求快速釋放,海風降本進程提速孕育中長期高景氣:
1、風機大型化成為趨勢,2018年,吊裝的海上風電機組一半以上單機容量為4MW,而根據2022年招投標情況,8-8.5MW產品已成為主流;
2、國補退出后,海風降本開始提速,2020年國內海風造價約為17元/瓦, 2022年上半年已下降至12元/瓦左右,風機和工程成本下降是主因,2021年全球加權平均海風發電成本為0.52元/度,接近煤電上網電價;
3、政策需求托底,“雙碳”遠景目標,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基建將逆周期發力,適度超前建設,沿海地區既有需求,財政實力又相對雄厚,風電投資強度將得到保障;
4、大宗商品價格進入下行區間,上游原材料對中游制造業利潤擠壓將逐步緩解。



風電產業鏈可以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上游是原材料以及零部件如發電機、風塔、葉片和主軸等的供應商,中游則包括整機、線纜等的制造商和工程建筑企業,下游是風電場運營商。主要存續轉債發行企業包括上游主營風塔制造的天能重工、從事主軸和軸承生產的通裕重工和新強聯、干式變壓器龍頭金盤科技、鑄件以及齒輪箱零部件生產商廣大特材和從事鍛件生產的中環海陸,中游電纜光纜制造商起帆電纜、杭電股份、通光線纜、中辰股份、日豐股份和永鼎股份等,下游風電場運營商福能股份、嘉澤新能和節能風電。潛在標的還包括孚日股份、精達股份、聞泰科技、宏發股份、韋爾股份、捷捷微電、山東玻纖和長海股份等。

投資策略:“十四五”期間,國內海風成長邏輯明確。行業2021年平穩過渡,2023年至2025年將持續維持高景氣度。從地域來看,山東、江蘇和廣東將是海風建設主力省份。短期看好上游產品需求彈性小、具有高壁壘和強議價能力的企業,長期也看好區域性優勢明顯的下游運營商。彈性組合方面,推薦通裕轉債、天能轉債、福能轉債、強聯轉債和金盤轉債。五只轉債短期強贖壓力較小,估值也處于相對合理區間,值得重點關注。雙低組合方面,推薦杭電轉債、中辰轉債、海亮轉債、楚江轉債、嘉澤轉債和節能轉債。節能風電2021年拿下陽江南鵬島項目后已經成功進入海風領域,海亮股份明年銅箔產能放量,楚江新材蕪湖天鳥碳/碳復材項目產能釋放,三者未來具備一定的向上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