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征求意見稿)》(簡稱《藍皮書》),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藍皮書》以2030年、2045年、2060年為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戰略目標的重要時間節點,制定新型電力系統“三步走”發展路徑,即加速轉型期(當前至2030年)、總體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鞏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有計劃、分步驟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進度條”。
1、加速轉型期(當前至2030年)
我國全面進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步入高質量發展模式,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期間,推動各產業用能形式向低碳化發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新能源開發實現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引導產業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新型電力系統發展以支撐實現碳達峰為主要目標,加速推進清潔低碳化轉型。
電力消費新模式不斷涌現,終端用能領域電氣化水平逐步提升。新能源跨領域融合、負荷聚合服務、綜合能源服務等貼近終端用戶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分散化需求響應資源進一步整合,用戶側靈活調節和響應能力提升至5%以上,促進新能源就近就地開發利用和高效消納。電能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用能行業的替代“提速擴圍”,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提升至35%以上,充分支撐煤油氣等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盡早達峰。
碳達峰戰略目標推動非化石能源發電快速發展,新能源逐步成為發電量增量主體。在堅持生態優先、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藏東南水電、沿海核電等非化石能源結合資源潛力持續積極建設。新能源堅持集中式開發與分布式開發并舉,通過配置儲能、提升功率預測水平、智慧化調度等手段有效提升可靠替代能力,推動新能源成為發電量增量主體,裝機占比超過40%,發電量占比超過20%。
煤電作為電力安全保障的“壓艙石”,繼續發揮主體電源的基礎保障作用。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決定了較長時間內煤炭在能源供給結構中仍將占較高比例,煤電作為煤炭清潔高效的利用途徑之一,仍是電力系統中的基礎保障型電源。2030年前煤電裝機和發電量仍將適度增長,并重點圍繞送端大型新能源基地、主要負荷中心、電網重要節點等區域統籌優化布局。為支撐“雙碳”戰略和系統穩定運行,煤電機組通過靈活性改造和節能減排改造,逐步向清潔低碳化轉型,調節能力進一步提升。
電力資源配置能力進一步提升,分布式智能電網進入發展起步期??缡】鐓^電力資源配置層面,隨著沙漠、戈壁、荒漠等大型新能源基地開發建設,充分發揮電網資源優化配置平臺作用,進一步擴大以西電東送為代表的跨省跨區通道規模。骨干網架層面,電力系統仍將以交流電技術為基礎,保持交流同步電網實時平衡的技術形態,全國電網將維持以區域同步電網為主體、區域間異步互聯的電網格局。配電網層面,為促進新能源的就近就地開發利用,滿足分布式電源和各類新型負荷高比例接入需求,配電網有源化特征日益顯著,分布式智能電網快速發展,促進新能源就地就近開發利用。
儲能多應用場景多技術路線規模化發展,重點滿足系統日內平衡調節需求。作為提升系統調節能力的重要舉措,抽水蓄能結合系統實際需求科學布局,2030年抽水蓄能裝機規模達到1.2億千瓦以上。以壓縮空氣儲能、電化學儲能、熱儲能等日內調節為主的多種新型儲能技術路線并存,重點依托系統友好型“新能源+儲能”電站、基地化新能源配建儲能、電網側獨立儲能、用戶側儲能削峰填谷等模式,在源、網、荷各側開展規模化布局應用,滿足系統日內調節需求。
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助力源網荷儲智慧融合發展。“云大物移智鏈邊”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電力系統源網荷儲各側逐步融合應用,推動傳統電力配置方式由部分感知、單向控制、計劃為主向高度感知、雙向互動、智能高效轉變。適應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平衡控制和調度體系逐步建成,源網荷儲協調能力大幅提升。
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保障電力系統經濟安全穩定運行,電力市場建設逐步完善,層次分明、功能完備、機制健全、治理完善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建成,促進新能源發展和高效利用、激發各類靈活性資源調節能力。各市場主體在安全保供、成本疏導等方面形成責任共擔機制,促進源網荷儲挖潛增效。
2、總體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
本世紀中葉,我國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相對高級的發展階段,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由峰值水平平穩降低,用電需求在2045年前后達到飽和。期間,隨著水電、新能源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開發完成,跨省跨區電力流規模進入峰值平臺期。新能源發展重點轉向增強安全可靠替代能力和積極推進就地就近消納利用,助推全社會各領域的清潔能源替代。碳中和戰略目標推動電力系統清潔低碳化轉型提速,新型電力系統總體形成。
電源低碳、減碳化發展,新能源逐漸成為裝機主體電源,煤電清潔低碳轉型步伐加快。水、核等傳統非化石能源受站址資源約束,增速放緩,新能源發展進一步提速,以新能源為主的非化石能源發電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發電,全社會各領域形成新能源可靠替代新局面,新能源成為系統裝機主體電源。依托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CCUS等清潔低碳技術的創新突破,加快煤電清潔低碳轉型步伐。
3、鞏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
新型電力系統進入成熟期,具有全新形態的電力系統全面建成。實現全社會綠色轉型和智慧升級是其核心功能定位,高開放性是新型電力系統持續演化、釋放更多戰略價值潛力的關鍵驅動力。隨著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重大關鍵技術取得創新突破,以新能源為電量供給主體的電力資源與其他二次能源融合利用,助力新型能源體系逐步成熟完善。
新能源逐步成為發電量結構主體電源,電能與氫能等二次能源深度融合利用。依托儲能技術、虛擬同步機技術、長時間尺度新能源資源評估和功率預測技術、智慧集控技術等創新突破,新能源普遍具備電力支撐、電力安全保障、系統調節等重要功能,逐漸成為發電量結構主體電源和基礎保障型電源。煤電、氣電、常規水電等傳統電源轉型成為系統調節性電源,服務高比例新能源消納,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應急保障和備用容量。電力在能源系統中的核心紐帶作用充分發揮,通過電轉氫、電制燃料等方式與氫能等二次能源融合利用,助力構建多種能源與電能互聯互通的能源體系。增強型干熱巖發電等顛覆性技術有望實現突破,新一代先進核電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形成熱堆—快堆匹配發展局面,核聚變有望進入商業化應用并提供長期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輸出,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藍皮書》還提出,加強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體系建設。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開發利用體系。推動新能源集中與分布并舉、陸上與海上并舉、就地利用與遠距離外送并舉,構建新能源多元化開發利用新格局。
一是推動主要流域可再生能源一體化、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新能源及海上風電集約化基地化開發。二是發揮大電網資源配置作用,推動主干網架提質升級、柔性化發展,支撐高比例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三是推動分散式新能源就地開發利用,促進新能源多領域跨界融合發展。四是推動分布式智能電網由示范建設到廣泛應用,促進分散式新能源并網消納。五是推動多領域清潔能源電能替代,充分挖掘用戶側消納新能源潛力。
全文如下: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國家能源局組織有關單位編制了《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歡迎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寶貴意見建議。請在本公告發布之日起30日內將相關意見建議傳真至010-81929279,或通過電子郵件發至sunhe@nea.gov.cn。
感謝參與和支持!
附件: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征求意見稿)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
2023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