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齊魯大地,經常會看到一些高大的風力發電設施。綠水青山間,白色葉片隨風轉動,頗有“風生電來”的動感。
山東經濟結構偏“重”,能源資源消耗比較大,煤電發電量占比接近七成。風電作為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山東能源結構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截至今年9月底,山東省風電裝機1840萬千瓦,居全國第5位。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山東風電發展已經由陸域轉向海洋。山東省海岸線綿長,沿海風力資源豐富,海上風電正成為風電開發的主戰場。
能耗“天花板”
長期以來,山東形成了經濟結構偏“重”的局面,能源資源消耗比較大,面臨能耗“天花板”。
山東是發電大省,也是用電大省,而且用電增速較快。在2020年全國主要城市用電量排行中,山東多個城市上榜。其中,濱州全社會用電量僅次于上海、蘇州,位居全國第3,占山東的1/6,超過青島、濟南的總和。
濱州重工業相對發達,有6家企業上榜2021年中國500強,分別是魏橋集團、宏橋集團、京博控股、創新金屬、渤海實業、西王集團,基本都是耗電大戶。
除了位居第3的濱州之外,濰坊、煙臺、臨沂等城市用電量也位居前列,這與山東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有關。
為倒逼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三五”時期,我國建立了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簡稱能耗雙控)制度,在全國設定能耗強度降低、能源消費總量目標,并將目標分解到各地區,嚴格進行考核。
2015年,山東煤炭消費量達4.35億噸,居全國第一位。按照國家要求,2020年底前,山東必須將煤炭消費量壓減到3.9億噸,壓減10%。
然而,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經濟發展不能不耗能。要完成國家下達的壓煤任務,山東必須開源節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
歷經鳳凰涅槃式的新舊動能轉換,2020年,山東省煤炭消費量減少到3.88億噸,煤炭消費比重降到66.8%,煤電發電量、清潔能源發電量、省外來電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68:15:17。其中,外電入魯超過1000億千瓦時,來自寧夏、青海、甘肅等。
根據《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煤電發電量、清潔能源發電量、省外來電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要優化到60:20:20。這意味著,山東要繼續壓減煤電發電量,同時增加省外來電及清潔能源發電量。
借風生電
在嚴格控制煤電、增加省外來電的同時,山東積極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今年前9個月,全省新能源發電量達到82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9%,已超過去年全年的發電量。
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5467萬千瓦,同比增長33.1%,占總裝機的32.9%。其中,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分別達2868萬千瓦、400萬千瓦,均居全國首位;風電裝機1840萬千瓦,居全國第5位。
風電是拓展可再生能源發展空間的重要領域,山東堅持統一規劃、一體開發。經過多年的招商引資和戰略部署,山東風電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配套體系較為完善。
2020年,山東沿海七市風力發電量178.9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占全省發電量的3.1%。其中,煙臺、濰坊、濱州、青島、威海5市風力發電裝機超過100萬千瓦。2021年全省重大項目中,包括5個風電項目,涉及煙臺牟平、煙臺蓬萊、聊城高唐、菏澤鄄城等地。
企查查數據顯示,山東省現有風電相關企業3242家。其中,青島市以639家排名第一。濟南市372家、煙臺市334家位列前三。此后依次為菏澤市234家、濰坊市232家、德州市205家、濱州市165家、聊城市163家、淄博市148家、濟寧市140家、臨沂市129家、東營市116家、泰安市108家、威海市99家、棗莊市87家、日照市71家。
開發風電,離不開裝備制造業的支撐。目前,山東已擁有一批風電高端裝備制造業領軍企業。比如,雙一科技在風電機艙罩和風電復合材料領域皆是行業領先,是國內領先的風電配套設備生產企業;天能重工專注風機塔架領域多年,與天順風能、泰勝風能、大金重工被稱為中國風電塔筒的“四小龍”……
錨定“3060”雙碳目標,《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實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動,以風電、光伏發電為重點,以生物質、地熱能、海洋能等為補充,因地制宜推動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協同化發展。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力爭達到9000萬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提高到19%左右。
“十四五”期間,山東將適度有序推進陸上風電開發建設,重點打造魯北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級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到2025年,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500萬千瓦。
在風電裝備產業方面,山東將打造煙臺蓬萊、煙臺海陽、濱州惠民、德州禹城、東營河口、濰坊高密、威海乳山、菏澤鄄城等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伴隨國家“千鄉萬村馭風計劃”的實施,山東風電就地就近開發將迎來新一波熱潮。
由陸向海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海上安裝成本的不斷下降,風電開發從陸域轉向海洋。
海上風電具有運行效率高、輸電距離短、就地消納方便、不占用土地、適宜大規模開發等特點,是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海上風電已經進入規?;⑸虡I化發展階段,呈現由近海到遠海、由淺水到深水、由小規模示范到大規模集中開發的特點。
在沿海省份的海上風電“群雄爭霸”格局中,江蘇、福建、廣東持續領跑,海南重啟海上風電,山東的海上風電產業也在悄然崛起。
山東海岸線全長3024.4公里,大陸海岸線占全國海岸線的1/6,僅次于廣東省,居全國第二位。山東省沿海風力資源豐富,具有風速高、靜風期少的特點,開發潛力巨大。
近年來,圍繞服務海洋強省建設,山東規劃布局了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啟動半島南首批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華能山東半島南4號、國家電投山東半島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首批機組并網發電,實現海上風電“零突破”。
圍繞海上風電這一新興產業,山東省內城市利用各自優勢,紛紛布局風電產業基地。例如,煙臺海陽抓住“省海上風電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的機遇,打造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威海乳山市將海上風電作為主導產業,重點引進海上風電領域上下游企業,成功躋身為全省海上風電裝備制造三大產業基地之一……
企查查數據顯示,山東省現有海上風電相關企業672家,其中青島市以240家排名全省第一。
“十四五”期間,山東省將以海上風電為主戰場,堅持能建盡建原則,以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為重點,推進海上風電集中連片、深水遠岸開發應用示范,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和千億級山東半島海洋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走向深藍,向海攬風。從陸上風電,到海上風電,山東的風電版圖不斷擴大。那些高高矗立的風電機組,承載著山東對新能源的渴盼,也將撐起山東新能源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