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16時31分,隨著34號風機——遠景能源EN-161/5.2MW海上智能風機順利并網,成功發出山東省“第一度”海上風電,標志著山東省實現海上風電“零”的突破。
華能山東半島南4號海上風電項目,安裝58臺遠景能源EN-161/5.2MW海上智能風機
山東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向海圖強,山東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推動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培育海洋優勢產業。2020年,山東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32萬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8.03%,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6.48%,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達到54處,占全國的40%,穩居全國首位。
裝備支撐,大國重器夯實深藍根基
在急需發展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山東秉持海洋經濟的開放胸懷,積極引進裝備能力支撐。
華能山東半島南4號海上風電項目是山東省首批海上風電示范工程,也是華能與山東省戰略合作協議的重點工程,計劃今年年底前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投產后,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8.2億千瓦時,節約標煤25.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6萬噸,對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能源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驅動力。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山東迎來發展海上風電的新機遇。規劃打造山東省海上風電母港,開發海上風電及陸上裝備產業園,建設港口及周邊區域風電項目,山東目前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已在煙臺海域啟動。“我們對山東的前景很看好!現在產線已全力開動,今年要供給116臺、總容量超過600MW的海上風機,預計今年能實現產值約40億元并拉動當地配套產業快速發展。”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說。
8月22日,由中集來福士為中國能建江蘇電建三公司和上海博強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改造的風電安裝平臺,在煙臺基地碼頭交付離港。這已是中集來福士第三座海上風電改造項目,標志著公司由“油氣行業”向“綠色新能源行業”邁進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開發不過是剛剛起步。豐富的資源,無窮的動能,富饒又危險的深藍海域,是高科技裝備的競賽場。“藍鯨1號”“藍鯨2號”等大國重器相繼問世,使得我國躋身全球深水海工裝備領域第一梯隊,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當前,山東海工裝備制造業產業規模正在走向千億元層級。中國海工集團北方總部落戶煙臺、正在籌建中,中集集團與國豐集團開展戰略合作,組建煙臺深海海洋科技集團……海工裝備不僅自身就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代表,更為海洋牧場、海水淡化、海洋化工、深海勘察等其他海洋新興領域提供了基礎支撐。
海洋交通運輸業是山東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柱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200億元。近年來,山東沿海港口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形成了以青島、煙臺、日照三大港為主要港口,威海、濰坊、東營、濱州等地區性重要港口為補充的沿海港口群發展格局,與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綜合實力居沿海省份前列。
企業加力,政府扶持。省發改委副主任王棟表示,結合新一輪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實施,在日前出臺的《落實“六穩”“六保”促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第四批)》中,圍繞加快推進海洋經濟發展,針對性研究提出了以財稅政策為主的5項政策,突出重點領域,扭住關鍵環節,含金量和操作性都非常高,“省市財政拿出真金白銀大力支持海洋產業發展,讓涉海企業能夠直接感受到、享受到政策紅利。”
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3000多公里綿長海岸線邊,16萬平方公里蔚藍色國土上,現代海洋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勃然生機,劈波斬浪,書寫著山東向海圖強的夢想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