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清潔能源開發的同時,我國也將進一步加快國產化進程。財政部宣布,對國內企業為開發、制造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而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原材料所繳納的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實行先征后退,同時進口部分風力發電機組將不再享受免稅政策。市場人士認為,這對我國風機制造行業來說可謂是一項重大利好。
實行現征后退
根據財政部通知,以進口申報時間為準,自2008年1月1日起,對國內企業為開發、制造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而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原材料所繳納的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實行先征后退,所退稅款作為國家投資處理,轉為國家資本金,主要用于企業新產品的研制生產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據了解,此次調整共涉及到風力發電機組中發電機、葉片、主軸軸承等53種零部件和原材料,自實施之日起,將可享受到1-3年不等的暫定退稅。
通知還規定,自2008年5月1日起,對新批準的內、外資投資項目進口單機額定功率不大于2.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一律停止執行進口免稅政策。而2008年5月1日以前批準的內、外資投資項目,分兩種情況:其進口上述規格的風力發電機組在2008年11月1日前繼續按照《國務院關于調整進口設備稅收政策的通知》的有關規定執行;在2008年11月1日以后對上述項目進口單機額定功率不大于2.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一律停止執行進口免稅政策。
緩解產業瓶頸
據統計,去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2007.3萬千瓦,而我國新增296.17萬千瓦,同比增長121%,增速達到世界第一。其中,國產設備的新增裝機容量增長速度為60%—70%。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預計,2008年、2009年、2010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可以分別達到300萬千瓦、400萬千瓦、500萬千瓦左右,到2010年累計風電裝機預計達到1700萬千瓦。而且在未來市場前景廣闊的前提下,國家現已出臺了多項政策向風電產業傾斜。國泰君安研究報告稱,已出臺《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和《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配額交易方案》,均表明國家對新能源扶持力度正在加大。
但由于風電機組零部件供給能力不足,我國風電產業上升周期還是會受阻。安信證券研究報告指出,關鍵零部件供應是風電產業的瓶頸。“風電零部件的生產企業數量少,還處在市場培育階段,關鍵零部件供應非常緊張”。
有市場人士分析認為,風電產業未能形成大批量生產主要原因在于進口部件多,價格貴。而此次對關鍵零部件進口關稅和增值稅先征后退,可有效減少生產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有新建風電場必須達到70%的國產化率的要求,已有不少國外風電設備公司在國內合資設廠。新的財稅優惠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產機組的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