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實施《風電場工程道路設計規范》(NB/T10209-2019)(以下簡稱“風場道路規范”)。在我國已發展30余年的風電行業的道路工程終于有了自己行業的設計規范。該規范的推出不僅規范了風電行業道路工程的設計標準,讓廣大風電行業道路設計師們有規可依,從而促進了設計師們的設計水平。同時作為風電場投資重要組成部分的道路工程,也能夠從設計源頭上規范統一標準,提升工程質量標準,符合當今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題。
上一篇文章從風電場道路設計規范與公路規范的中關于平面部分的設計的區別進行詳細梳理對比分析。本文根據風電場的分布特點,以縱斷面設計為分析對象,通過對比不同規范的要求進行進一步的對比分析。
通過對比風場道路規范、《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17)(以下簡稱“公路規范”)、《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設計規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農村公路規范”)中的相關內容,對比分析如下:
1
一般規定
“風場道路規范”中建議采用路基邊緣標高作為設計標高。對于本條個人建議設計人員可以按規范中建議進行,也完全可以按自己原有的設計習慣采用中線標高作為設計標高。因為風場道路一般采用砂石路面,在施工中對路面設計高的控制較難,所以采用何種位置做為設計標高不影響工程本質,也不影響道路施工。
2
縱坡
“風場道路規范”對于新建干線建議不大于12%,支線不大于15%。最大值中,干線上坡不大于15%,下坡不大于12%;支線上坡不大于18%,下坡不大于15%。
“公路規范”中四級公路縱坡不大于9%,最大值不大于10%。
“農村公路規范”中四級公路Ⅱ級中不大于12%,對于無中型汽車的不大于14%。
這三種規范中對最小縱坡滿足排水要求,不宜小于0.3%要求是一致的。
由此可見,本規范中的縱坡值是這幾個規范中最大的。本條的規定也是綜合考慮風場道路的性質和造價等因素而確定的。本規范只對高原地區縱坡折減進行了要求,沒有對積雪、結冰地區最大縱坡進行要求。
對于本條,設計人員在具體項目中,本人建議按以下內容考慮。
在縱坡設計時,應考慮此段道路的通過風機數量,對于通過風機數量較多的前段道路須按“風場道路規范”中要求的干線指標進行設計,對于通過風機數量較少的末段道路可按“風場道路規范”中要求的支線指標進行設計。也就是說在設計時應理解規范中對干線道路和支線道路的劃分意圖,不能只局限于規范中的字面內容。
雖然規范中沒有對積雪、結冰地區進行要求,但設計人員在選擇道路平面時應考慮山坡的陰面坡與陽面坡,在無法將道路設置在陽面坡時應適當考慮減小坡度。
對于高原地區縱坡折減的要求,應按規范要求進行設計。
對于最小縱坡的0.3%,在設計時可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如無法滿足規范要求,可以小于規范值。但應考慮路基設計高度,對于較平地區的路基高度可在道路造價允許范圍內適當抬高。
3
坡長
“風場道路規范”最小坡長40m,最大坡度對應極限坡長200m,緩坡段最大坡度5%;
“公路規范”中四級公路中最小坡長60m,最大坡度對應極限坡長200m,緩坡段最大坡度3%;
“農村公路規范”中四級公路Ⅱ級中最小坡長45m,最大坡度對應極限坡長100m,緩坡段最大坡度4%。
由此可見,本規范中的坡長值也是幾個規范中最大的。本條的規定也是綜合考慮風場道路的性質和造價等因素而確定的。
對于本條,設計人員在具體項目中,本人建議按以下內容考慮。
最大坡長和緩坡段最大坡度應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進行設計。而對于最小坡長40m,規范中給出的只是最小值,在進行縱斷設計時應盡可能的取較大坡長值,盡可能按“公路規范”中四級公路最小坡長60m進行設計。
4
豎曲線
“風場道路規范”極限凸曲線半徑100m,極限凹曲線半徑200m,極限豎曲線長度20m;
“公路規范”中四級公路中極限凸曲線半徑100m,極限凹曲線半徑100m,極限豎曲線長度20m;
“農村公路規范”中四級公路Ⅱ級中極限凸曲線半徑75m,極限凹曲線半徑75m,極限豎曲線長度15m;
由此可見,本規范中的豎曲線值是采用較大值,已大于其它兩規范中要求。本條的規定是考慮風場運輸車輛的特殊性而確定的。但在“風場道路規范”對于豎曲線要求的表中同時注明,“葉片采用平板半掛車、塔筒采用底板半掛車運輸時,應根據運輸尺寸進行校驗。”根據本人的設計經驗,本規范要求的極限豎曲線長度20m是可以滿足一般運輸車輛通行的。可以極限豎曲線半徑過小,在設計時建議采用規范中的一般值進行設計,凸曲線半徑200m,凹曲線半徑300m。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風電場工程道路設計規范》中縱斷設計內容的理解,不足之處望風場建設其它相關人員給予指正和修改。
我司承接國內外風電、光伏電站、分布式光伏、清潔能源供熱、微電網、多能互補等各類新能源發電工程咨詢設計等常規業務,業務涵蓋能源工程、輸變電等領域,同時提供用地策劃、數字化監理等特殊業務,在新能源行業已20多年,有豐富的前期和工程經驗,歡迎來電咨詢、洽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