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白羽:中國海上風電正沿著光伏和陸上風電曾經走過的路,在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突飛猛進。
過去兩年,中國的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超越其他國家,位居全球第一。
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在近日發布的《2019年全球海上風能報告》(后稱報告)中稱,2019年是全球海上風電行業有史以來發展最好的一年,也是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最大的一年,中國及亞太地區將成為推動未來十年海上風電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報告指出,2019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占全球的40%,達到創紀錄的2.4吉瓦,同比增長了近51%,超越了英國(1.8吉瓦)和德國(1.1吉瓦),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占全球的23%,達6.7吉瓦,排在英國(9.7吉瓦)和德國(7.5吉瓦)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中國海上風電去年一年的新增裝機主要分布在江蘇、廣東、福建等地,其中江蘇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最大,達1.6吉瓦,占全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的64%。廣東和福建居于其后,分別為0.35吉瓦和0.2吉瓦。
即使面臨新冠疫情的打擊,中國海上風電搶裝的勢頭仍在持續。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CWEA)統計,截至2020年6月底,中國在建海上風電項目約11吉瓦。此外,廣東、福建、浙江已將總規模達14吉瓦的海上風電項目列為了省重點建設項目。
報告稱,根據數據測算,至2030年,中國預計新增52吉瓦的海上風電裝機,將以58.7吉瓦的總裝機容量成為世界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全球范圍來看,海上風電也正被各國政府列為新冠疫情后經濟復蘇的綠色引擎之一,政府和行業都在展開行動幫助海上風電發展:美國風能協會呼吁國家出臺政策延長稅收抵免政策期限,以幫助企業消除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德國已經確認將免除未按期完工項目的罰款。報告預計,海上風電行業將在未來十年中創造90萬個就業機會,發展持續向好。
陸上受限,海上起飛
從中國風電整體情況來看,海上風電裝機所占比例仍然相對小,但其發展速度目前快于陸上風電。截至2019年年底,陸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占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的97%,達204.1吉瓦,同比增長13%,而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雖只占總的3%,但同比增長了55%。這或許與陸上風機這幾年來消納情況不樂觀、土地使用受限有關。
“之前中國的陸上風電發展狀況是比較好,但現在陸上風電發展的主場——三北地區的開發已經趨于飽和,可開發的土地資源比之前少,也存在棄風限電的情況,所以風電行業現在正朝著分散式風電和海上風電發展。”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專家馬麗芳告訴中外對話。
相較陸上風電,海上風電確實有多重優勢。首先是風能資源優勢,中國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海上風能資源豐富。根據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編寫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中國近海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及其附近島嶼,風功率密度基本在300瓦/平方米以上。近海100米高度內,水深在5至25米范圍內的風電資源可開發量約190吉瓦,水深在25至50米范圍內的風電資源可開發量約320吉瓦。其次是就近消納優勢。與主要位于三北地區、遠離中國經濟中心的陸上風電不同,海上風電分布在沿海地區,緊鄰中國電力負荷中心,不需要長距離的電力運輸。數據顯示,去年11個沿海省份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達到了53%,且將持續增長。此外,海上風電不占用土地資源,不會對居民產生太大影響,且海上風機可裝的風機容量更大,風機單機發電量也更大,風資源利用率會更充分。
政策扶持推動海上風電發展
和光伏、陸上風電的大發展一樣,中國的海上風電的進發離不開政策的推動。
2014年,中國首次明確了近海海上風電項目0.8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這個價格遠高于當時全國燃煤機組平均上網電價的0.42元/千瓦時。在較為優厚的、穩定的固定上網電價政策指導下,中國的海上風電開始快速發展。2016年年底,國家能源局又出臺了《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要求到 2020 年,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達到 10吉瓦,爭取累計并網容量達到 5吉瓦以上。其中,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的海上風電建設規模均要達到百萬千瓦(1吉瓦)以上。在這樣的政策支持下,全國11個沿海省份均開展了海上風電規劃研究工作,各開發商也紛紛規劃布局海上風電項目。
“在過去幾年中,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進入快車道,江蘇、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的項目審批和開發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 中國區負責人梁萬良告訴中外對話,“項目批下來了,就意味著市場做大了,海上風電就能發展起來了。”
梁萬良以廣東省為例介紹道,作為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之一,廣東希望減少對外送電力(西電東送)的依賴,并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步伐。廣東是中國重要的核電發展基地,但是核電項目審批與建設周期都很長,若想盡快實現能源轉型,必須同時發展其他清潔電力品種。廣東省海岸線長,風資源豐富,適合發展海上風電,而且海上風電項目離沿海城市負荷中心近,方便電力的輸送與消納。“這就是為什么廣東這兩年成為了海上風電的熱點地區,因為他們已經把海上風電列為可再生能源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他說。
技術進步幫助海上風電降低成本
政策之外,中國海上風電的蓬勃發展同樣離不開技術的進步。
在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初期,主要依賴對國外海上風機的進口。然而中國海床的構成與歐洲不同,中國海域的臺風也給海上風電機組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這使得直接引進的歐洲風機有一定程度上的“水土不服”,也導致中國海上風電機組基礎段的工程成本高于歐洲。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更要求中國的海上風電機組在引進的同時,也有“因地制宜”的設計突破,讓海上風電機組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成本,以適應中國的情況。
這些年來,國內開發商也在研究降低機組造價、提高風機單機發電量、提升產品質量。目前,海上風機的單機容量已逐年上漲,風輪直徑也在不斷增大,大兆瓦風機的研發正逐步推進。截至2019年,全國累計裝機的海上風電機組平均單機功率為3.8兆瓦,同比增長了5.7%。2019年新增裝機的平均單機功率為4.2兆瓦,同比增長了10.5%。新增機組中,4兆瓦以上的機組安裝比例達到80%,其中單機容量大于6兆瓦的機組占比為14%。
梁萬良告訴中外對話,一般認為,風機的單機容量越大越能節省成本:“面對一個10兆瓦的風機項目,如果用5兆瓦的風機,需要安裝兩臺;但如果用10兆瓦的大風機,只要一臺,這意味著在風機基礎、電纜、安裝及運營上的投入都會降低”。但同時他還指出,風機容量大小的選擇也需要因地制宜,歐洲的北海等海域風速高,而且沒有臺風,開發大功率風機是有足夠依據的。而中國的部分海域(例如江蘇和山東近海)平均風速較低,風機的可利用小時數不容易達到很高水平,另外因為海水淺,基礎及安裝成本在項目投資中的比重也相對較低,所以大兆瓦機型的經濟性可能體現不出來。因此,目前中國的風機行業還在尋找最經濟的方案。
轉變的“風向”
近兩年來,面對中國海上風電規模提升、價格降低的趨勢,政策又有了一定的調整。
2019年5月,國家提出將海上風電標桿電價改為指導價,新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確定上網電價,且不得高于指導價規定的0.8元/千瓦時,這標志著海上風電開始邁入競爭配置的新階段,也標志著度電補貼強度開始變弱。2020年,指導價進一步降為0.75元/千瓦時,同時,2020年初發布的《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又提出,除了2018年底前已核準并于2021年底前全部機組完成并網的存量海上風電外,對新增海上風電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這意味著海上風電的中央補貼將在2022年完全退出。短期內,這樣的政策會刺激海上風電規模的增加——為了享受較高的上網電價和國家補貼,各開發商會加快項目開發建設和并網進度,迎來“搶裝潮”。
但長期來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擔心補貼退坡后,海上風電裝機會呈“斷崖式下跌”。他在全球風能理事會8月召開的2020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提出了一系列“后補貼”時期的海上風電支持建議,包括讓電網企業應承擔海上風電輸送線路投資,并納入輸配電價;相關金融機構成立海上風電發展基金,降低長期貸款利率等。他認為,如果再給海上風電五年時間,按當前發展水平,中國的海上風電度電成本到2025年有望下降40%以上,到時能基本實現平價上網。梁萬良也向中外對話表示,希望政府在后補貼時代中仍能對海上風電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即便不是強補貼,也要有更加精準的補貼,或者其他一些相關的扶持政策,這樣才能保證海上風電不會斷崖式下滑”。
作者簡介:高白羽,中外對話研究員。她擁有美國雪城大學計算化新聞學碩士學位。